首页 政经 正文

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

——2022年推进高质量发展观察

2022-12-22 11:06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

摘要:经济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促进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开栏的话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二季度同比增长0.4%,三季度同比增长3.9%……2022年,中国经济顶住压力、稳中求进,走出一条非凡的V型曲线。

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中国经济正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前进路上的一切不确定性。今年以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势头良好,产业链、供应链展现出较强抗压性,经济快速反弹的动能正在积蓄、释放……

站在更高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我们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坚定不移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积厚成势、乘势而上,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正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大奇迹。即日起,本报推出“记者眼中的2022”专栏,对中国经济进行回眸和展望,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 季晓莉  张守营  崔立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2022,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2022年是“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承压前行的一年,也是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保障基本民生、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年。

回眸精彩2022,“中国号”巨轮在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上破浪前行,溅起朵朵的浪花:农业方面,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肉蛋奶果菜鱼平稳增长,“菜篮子”产品供应量足质优,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供给进一步增加;工业方面,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中国创造”产销连创历史新高,市场渗透率快速攀升,在全球开启中国品牌崛起之路;服务业方面,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越来越多中小微企业加速数字化,正在打通“最后一公里”……

是怎样的奋斗,让我国的2022年从“量的积累”变成“质的跃升”?本报记者将带您深入一二三产业的火热现场一探究竟。

预制菜: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新赛道”

打开蒲烧鳗鱼的包装,切块放入微波炉加热后,不到半分钟就可以入口。焦香的外皮浸透酱汁,绵密鱼肉与丰腴脂肪香气叠加,很难想象这是一条“预制”鳗鱼。利和味道(青岛)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风味数字化方案,精准把控调味料的使用,最大限度呈现优质食材天然美味。

2022年,品种繁多、方便快捷的预制菜持续走俏,迎来发展风口期。作为全产业链代表,在上游农业整合粮食、果蔬、畜牧、水产等种养产业资源,辐射带动当地甚至全国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中游则吸纳了物流、仓储、包装、电商、金融等诸多服务行业,下游则引领着餐饮业的轻量化转型,成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产业。

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就是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5∶1,低于发达国家的3∶1~4∶1。为改变我国农业产业链条较短、综合效益不高的局面,预制菜等新产业正立足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

2022年,我国人民“菜篮子”日益丰富,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累计达到6.2万个;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各地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聚焦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深度融合。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陈学渊撰文表示,要通过科技要素创新集聚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例如,在促进农业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提高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就业创收增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发力,“高效”生产“优质”农产品,从“数量”转向“质量”,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探索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增强农业产业韧性。

2022年,面对南方地区持续高温干旱等不利影响,我国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全国粮食再获丰收,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我国乡村富民产业不断培育壮大,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农产品网络零售额3745.1亿元,同比增长8.8%。

新能源车: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雪球”越来越大

担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多年的冯思翰表示,在现代汽车的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中国的追赶正在变成超越。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7年居全球首位。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赶上世界一流水平的同时,我国在传统燃油车领域的技术差距也在缩小。就像滚雪球一样,在政府的推动下,我们推动雪球转起来了。随着各方力量的加入,这个雪球越滚越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汽车的增量赛道,汽车的竞技场由原材料的“五项全能”扩展到了“七项全能”,而中国在新增的几个项目中,如电池、电子信息等,通过大规模市场应用取得了领先优势,发动机、变速器等也逐步缩小了与领先者的差距。

2022年11月,300辆由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公司生产的新能源车Airev亮相印度尼西亚巴厘岛G20峰会举办地,这些印有“G20”标志、车身上涂有当地传统巴迪克风格、靓丽而醒目的新能源车在酒店和机场之间穿梭,它们作为会议的官方用车为各国代表团和组委会提供日常通勤服务。

同时,我国汽车工业首款全球车“万辆赴欧”,日前,上海海通码头,1万台纯电动汽车排队驶上滚装船,远赴比利时泽布吕赫港。这是上汽集团定位全球市场的纯电动汽车MGMULAN,也是中国首款在全球80多个国家上市的新能源汽车。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汽车企业出口汽车211.7万辆,已超过2021年全年出口量。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8.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倍。

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出口量等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1~10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48.5万辆和5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1.4%和105.4%,出口49.9万辆,同比增长96.7%。

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论坛上所表示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产业生态不断优化。中国累计建成了398万个充电桩、1625座换电站,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充换电网络。建成5G基站近200万个。换电模式应用、燃料电池示范、道路测试示范等深入推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创新研发活力增强,科技成果竞相涌现,这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特征,也是2022年中国工业的整体态势。这一年,我国重点行业运行稳健,表现出较强韧性,工业投资支撑作用凸显,开放合作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新兴产业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产业集聚水平提升。面对内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和冲击,我国工业生产恢复韧性强、发展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数实深度融合:打通产业数字化“最后一公里”

2022年的“双11”,各大电商平台没有公布成交总额,但从中仍可看到耀眼的“小”成绩:天猫“双11”开场4个小时,临沂磨具磨料产业带成交额同比增长448%,泰州紧固件产业带成交额增长136%,台州数控车刀产业带成交额增长83%……在温州,21岁、今年刚由鞋厂打工仔变成小店主的汪恩超,半天就卖出了5000单。他说,如今开网店运气成分少了,但“只要敢想敢冲,总能做出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6.3万亿元,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1/4。

2022年,多位跨国企业的领导者均对中国数字化印象深刻。“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智能手机应用如此普遍。”松下控股株式会社集团代表董事、全球副总裁、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在进博会上对本报记者说。

2022年,在电商的催化下,消费和生产制造直接“面对面”。受疫情影响的制造企业,不仅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找市场、找渠道,而且随着C2M(顾客对工厂)模式的进一步深入,还利用大数据分析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提升供给体系对内需的适配性。数字技术也已深度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工厂上云用数赋智,在生产、设计、组织等各环节数字化转型,降本提效,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由此发动。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看来,从消费端走向生产端正是如今数字经济的发展特征。“toB领域是数字经济值得深耕并且能够创造更大价值的领域。”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对本报记者表示。

今年1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发布,明确把“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数字经济发展主线。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2月,《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正式通过,此前浙江、广东的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已经开始实施。

日前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秘书长吴金希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一直在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体现了数实融合的本质和精髓。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财政蓝皮书: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22)》提出: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数字化,未来的主导经济形态就是数字经济。纵观2022年,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数字经济也成为2022年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基石。“我们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是中国的国运。”中国财政科学院院长刘尚希说,我国经济正在快速转向数字化,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事实上,经济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促进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卡点瓶颈,主要是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供给体系质量还不高、资源要素投入消耗较大、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还未完全形成等。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方式在2022年正在形成,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也正在迈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