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大崛起》出版:解释“反常”,探索增长

2022-12-15 16:50 中国发展网
经济增长

房价涨跌、城市转型、贸易冲突、大国博弈、资本市场……

中国经济往何处去?增长能否持续?答案关系每一个人的生活。

这是一本通过解释中国经济的“反常”,力图探索未来增长密码的书。

本书帮助读者理解:

中国过去超常增长的“突变”是怎么引发的?

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如何影响城市和经济?

从高速度转型到高质量阶段面临怎样的风险挑战?

如何把“危机”变成独特的机会?

如何从“反常识”的货币视角理解大国博弈?

微信图片_20221215160725

本书是赵燕菁教授11年置身事内的观察、经验和7年置身事外的思考、提炼

作者把研究根基深扎在中国现实中,形成鲜活原创分析。借助独特窗口,观察经济演变,寻找增长处方,探索中国增长逻辑,应对世界变局挑战。

以下为精彩书摘:

1、关于“土地财政”的转型

“先租后售”模式同以往的“土地财政”一个重要不同,就是以往“土地财政”是通过补贴地价来直接补贴企业,而“先租后售”保障房制度,则是通过补贴劳动力间接补贴企业。

2008年以后,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已经不是土地,而是劳动力。新加坡和香港的对比表明,住房成本可以显著影响本地的劳动力成本,进而增强本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土地财政”下,“空间的城市化”并没有带来“人的城市化”——城市到处是空置的豪宅,农民工却依然在城乡间流动。现在很多研究都把矛头指向户口,似乎取消户籍政策就可以一夜之间消灭城乡间的差距。取消户籍制度,如果不涉及其背后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于什么也没做;但是如果所有人都自动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那就没有一个城市可以负担得起。  

户籍制度无法取消与“土地财政”密切相关。由于没有直接的纳税人,城市无法甄别谁有权利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就只好以来户籍这种笨拙但有效的办法来限定公共服务供给的范围。要想取消户籍制度,就必须改为间接税为直接税。户籍制度同公共产品付费模式密切相关。改变税制,就必须面对前文所述的制度风险。(制度风险何在,《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和转型》一书中有深入的论述)

但就算能够用财产征税取代户籍,也还是解决不了农民转变为市民的问题——今天因为缺少财产而拥有不了户籍的非城市人口,明天也一样会因为缺少财产而无法成为合格的纳税人。如果不创造纳税人,而是简单取消户口,放开小产权,其结果就是南美国家常见的“中等收入陷阱”。

因此,研究怎样让农民可以获得持续增值的不动产,远比研究如何取消户籍来得更有意义。(在“土地财政”转型过程中,如何降低社会风险、重建个人资产,书中有详细阐述。)

2、关于城市的转型升级

城市发展的衰退与企业经营的失败在原理上是相同的。能够获得资本,完成市政建设的城市很多;但能创造足够的收益,持续运转下去的城市却很少。当城市化转入运营阶段,问题的焦点不再是资本的多少,而是经常性收入是否足以覆盖一般性公共服务支出。如果无法获得足够的现金流性收入,之前所有的投资就会转变为无法偿还的债务。正如能盖起厂房的企业很多,但能赚钱的企业没几家。城市的道理相同,能建设起来的城市很多,但能通过运营最终获利的却很少。

进入转型阶段是否看好一个城市,就不应再看这个城市GDP的高低,而是要考察这个城市的现金流是否在增长。因为前一指标包含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如果固定资产投资仍处于高位,说明这个城市仍处于投资建设阶段,还未进入运营收益阶段。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经济度量标准,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成长性,不同的城市可能面临不同的风险。(书中对城市的两阶段增长做了深入分析,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面临大考,对个人来说,城市选择变得非常重要。)

微信图片_20221215161448

作者简介:

赵燕菁: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双聘教授。现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城市规划》杂志编委、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雄安新区规划专家评议组成员。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曾任厦门市规划局局长、厦门市规划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赵燕菁教授不仅研究城市空间的发展规律,对我国城市空间战略与政策曾产生显著影响,而且长期关注和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本书即为其在该领域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现。

责任编辑:蔡若愚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