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绿色”赋能农特产业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

2022-11-22 17:43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生态产品

摘要:积极参加各类展会,以全国粮油大会、农博会等大型展会为契机,以特色农产品为名片,组织企业向消费者讲述汪清故事,提升县域产品品牌力和知名度。

本报见习记者 | 陈荟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定点扶贫县吉林省汪清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以农特产品销售为突破口,坚持市场导向,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现实转化路径,取得较好成效,其经验颇值得借鉴。

汪清县位于吉林省东北部长白山腹地,生态环境优良,生态资源丰富,其森林覆盖率高达89.3%,年度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接近100%,先后被列入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规划范围,还是国务院命名的“木耳之乡”,具备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坚实基础。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汪清县盛产高质量黑木耳、黄牛肉、松子、大米等农产品,但长久以来,原生态种养殖是汪清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产品销售主要由贸易商收购、走大流通渠道,产品附加值低,时常面临产品滞销难卖、好货卖不上好价钱等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派驻汪清县挂职干部给记者分析,究其原因,农特产品标准化不足、市场导向不够制约了产业的良性发展。

找到病因,更需对症“下药”。汪清县高度重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关工作,坚持“特色为先,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力争实效”工作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村企合作、消费帮扶、市场宣传等为主要抓手,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层次、补齐产业短板,探索出一条农产品生态价值实现之路。

为促进产品提质升级,汪清县大力开展村企合作,统筹精深加工技术和市场质量标准体系,高标准打造产品标准化供应链,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以汪清主导特色产业木耳为例,其依托龙头企业制定和完善木耳生产全环节标准体系,协调农贸企业吉货淘对农户木耳集中收购后进行标准化烘干处理、分级分拣和产品包装,不但提升了产品的大量供应能力,还严格把控了产品品质,极大提高了木耳供应链稳定性和产品附加值。

同时,汪清县破除“等、靠、要”思维,发挥政策性订单桥梁纽带作用,主动拓展各类线下线上销售渠道。主要举措包括:巩固提升“2B”供销合作,为东西部协作时期的宁波北仑区企业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签订长期供销协议;积极接入“2G”采购平台,创建全国首个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产业帮扶示范县,通过标准化升级,2021以来累计在832平台上线黑木耳、大米等各类产品171个;探索拓展“2C”市场,通过村企合作开展的网店运营培训和农村电商网店矩阵,依托淘宝、抖音等平台对接高质量销售渠道,并采取网红直播带货等形式,拓展产品知名度和销路等。

不仅如此,汪清县还以市场导向,多层次开展宣传推广,持续提升品牌价值。一是援引市场化企业支持,如通过阿里巴巴“乡村振兴特派员”“盒马村”等计划,不断提升汪清特色产品知名度。二是打造县域公共品牌,通过申请公益包装和特色产品地理标识,打造县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其中“汪清黑木耳”获得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荣誉称号。三是积极参加各类展会,以全国粮油大会、农博会等大型展会为契机,以特色农产品为名片,组织企业向消费者讲述汪清故事,提升县域产品品牌力和知名度。

通过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汪清县特色农产品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让好山好水产出的好产品真正找到了好销路、卖出了好价钱。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派驻汪清县挂职干部透露,下一步,汪清县将继续以农特产品销售为突破口,巩固提升农特产品供应、推广、运营能力,涵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生动力,不断发掘“绿水青山”赋予特色农产品的生态附加值,依托市场力量将其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