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江河口湿地重焕生机
摘要:近年来,当地全面开展湿地范围内“退养还湿”,实施改造水闸、打通土堰、设置植物隔离带、恢复植被多样性等工程,将3197亩的养殖塘改造成高潮位水鸟栖息地。2018年至今累计除治互花米草4590亩、种植乡土植被2605.5亩。
新华社记者邓倩倩、魏培全
茂盛的红树林在海风中摇曳,鸟鸣声忽远忽近,闽江河口湿地迎来候鸟迁徙季。观鸟爱好者们举着长焦镜头,静候“天外来客”。突然,一群白羽黑喙的飞鸟从天而降,快门声随之此起彼伏。
“这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全球濒危物种之一,难得一次性看到这么多,今天收获大了!”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激动地说,“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
闽江河口湿地位于闽江入海处,总面积2381.85公顷。
沿着观景坝向前,江海风光尽收眼底。向入海口远眺,可见密密麻麻的水鸟在滩涂上觅食嬉戏,透过长焦镜头还可看到黑头顶的燕鸥、纯白的小天鹅、全身黑灰的野鸭……
郑航指着近处野鸭子自由嬉戏的水面说:“先前这里都是大片的鱼塘,湿地核心区域家禽饲养、滩涂挖蛏成为常态,外来植物互花米草大面积疯长,导致湿地日渐退化,一度‘垂危’。”
2003年初,闽江河口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启动,湿地鳝鱼滩围垦项目随即撤销。随着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修复行动不断推进。
近年来,当地全面开展湿地范围内“退养还湿”,实施改造水闸、打通土堰、设置植物隔离带、恢复植被多样性等工程,将3197亩的养殖塘改造成高潮位水鸟栖息地。2018年至今累计除治互花米草4590亩、种植乡土植被2605.5亩。
这是福建闽江河口湿地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湿地环境变好,让观赏到珍稀鸟类的“幸运”越发平常。郑航说:“过去看到黑脸琵鹭实属不易,现在常年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它们,今年的数量再创新高,估计已经超过200只,这片湿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鸟类乐园’。”
闽江河口湿地有“三宝”——黑脸琵鹭、中华凤头燕鸥和勺嘴鹬,都是珍稀濒危鸟类。福州资深鸟类摄影爱好者王乃珠说,较为罕见的中华凤头燕鸥近年来频频在闽江河口湿地出现,每年4月至9月,它们都会在这里栖息、繁衍。
中华凤头燕鸥(左)和大凤头燕鸥在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里翱翔觅食。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该湿地多种珍稀濒危水鸟个体数量超过全球种群1%,记录到的野生动植物及水生生物增至1311种,常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超5万只,被认为是北半球同纬度近海海洋物种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傍晚时分,飞鸟逐渐落回滩涂上栖息。湿地公园步道上,时有民众在跑步健身、骑行往来。湿地生态修复的成果,也让广大老百姓从中受益。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近两年加快建设更加完善的观鸟生态景观,成为市民和省内外游客生态旅游、研学教育的“网红打卡点”,年接待游客量超50万人次。
郑航说,为了让湿地更好地成为城市的生态屏障,科研部门持续跟踪这里的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变化,用更长远的规划、更科学的手段加强湿地保护。
责任编辑:刘丹阳
(原标题:福建闽江河口湿地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