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中国中西部地区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新舞台

2022-11-01 11:46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全球产业链

摘要:事实上,为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经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工信部确定杭州等12个城市入选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建议名单。

本报记者 | 季晓莉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近期发布的一份名为《全球产业链的风险、弹性和再平衡》的报告显示,在各种风险日渐显著的当下,全球产业链受到的冲击比之前更为频繁。早期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布局,更多追求低成本、高效生产,追求性价比,在疫情中表现出高度的脆弱性。未来跨国企业在布局产业链时,会对安全和稳定赋予更高的权重。在这个过程中,哪个国家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就越有可能吸引产业链向那里转移。

有效应对全球产业链转移调整

麦肯锡的调查显示,为应对全球产业链的变化,93%的企业有改善产业链弹性的计划。其中,44%的受访企业选择即便牺牲一定的短期经济效益,也力争改善产业链。除了“搬迁回国”,促使原材料供给多元化(53%)、加大关键产品的研发(47%)、加强近岸采购以及扩大采购基地(40%)、促使供应链区域化(38%)等都是企业所考虑的对策。

针对全球产业链的转移,许多国家开始审视基础制造业的作用。例如,美国强烈呼吁制造业回流。最近,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表示,德国正在制定新的对华贸易政策,包括加强投资审查等措施,以降低对中国市场及产品的“依赖性”,限制中德双向投资,减少担保等。

国家本身的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各国间关系的变化,使得全球产业链的调整不可避免。中国作为贸易出口大国,环保措施的升级、资源集约利用的增强、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迁至国外。在中国对美国劳动力密集型、低附加值商品出口份额有所减少之时,东盟对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份额明显上升。

据官方数据透露,浙江省宁波市的色纺纱行业,因国内色纺纱市场饱和,竞争日益激烈,相关企业把原料、印染等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目前国内生产能力仅占总体生产规模的40%。有些企业在东南亚国家设立装配中心,装配环节外移,其他生产环节主要依靠国内,因为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相比东南亚国家具有优势。根据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整理的数据显示,宁波市现有的38个制造行业中,32个行业的相关企业已经或即将转移到其他国家,其中纺织服装、仪器仪表、电气机械等行业转移比例较高,这些行业的共同点是附加值较低、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较小,产业链转移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集群转移尚未出现。

为了最大限度留住产业链,有专家认为,对于外需较大的制造业行业,如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等,可出台针对性支持政策,以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扶持出口企业产品转内销,支持国内电商平台展示销售优质出口产品。长期来看,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促进新兴行业的发展。同时,加快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应为题中之义。

欧洲能源危机导致产业链外移中美

7月19日,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在与湛江洽谈5年后,突然加速确定合作。同时,瑞士的英力士、法国的道尔达、西班牙的达诺巴德等一批企业已经与国内多个城市达成合作。

天风宏观近期发表报告认为,今年年中以来,欧洲钢铁、化肥、电池等能源密集型企业将业务转移出欧洲,一方面是出口订单转移,另一方面是产能转移。

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欧洲能源高度对外依赖。今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的燃气均价大概是0.7万元/吨,德国均价大概是中国的2~3倍。欧洲的燃气价格出现了非常大的抬升,但欧洲的电力市场具有高度市场化的结构,采用的是“边际定价法”,这使得电价跟燃气价格高度挂钩,致使欧洲各国电价出现明显升高。8月份,德国平均的现货批发电价基本上是0.5欧元/股,这是去年同期4~5倍的水平,也是中国电价的4~5倍。

欧洲有很多高耗能、高耗电行业,已没有办法正常开展业务。例如,欧洲最大的安赛乐米塔尔钢厂关闭了中型钢厂,其他炼铝厂也无法正常开展业务。欧洲本土厂商无法保证生产和出口,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内在的生产和贸易需求,全球贸易链条出现了供需缺口,中美成为原有产能布局的延续。谁有更好的基础条件,谁具有跟欧洲相近的竞争优势,就更容易承接到这些短期订单。

天风宏观报告中提到,拜登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重点覆盖清洁能源制造业,以廉价能源和低税收吸引德国公司,美国本土工厂有比较好的技术,所以一部分订单被美国承接。同时,德国的有机化学、电气设备、机械设备、汽车及其零部件等行业生产大幅向中国转移,中国制造业优势再次显现。德国破产企业的数量出现快速走高,我国具有生产稳定的优势,还具备了世界能源体系分裂之下能源成本方面的相对优势。

如果欧洲实现了可清洁能源的转型,到2030年左右,欧洲的光伏、海上风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建设发展起来了,能够抵挡得住或者完全覆盖它们的需求,实现从旧能源到新能源的替换,中国的旧能源红利就会有所弱化。但我国的光伏制造、风电行业处在世界的第一梯队,清洁能源的建设也相对靠前。长期来看,我国能够维持住红利。

“一个跨国企业决定自己的产能往哪里布局,一定首先考虑投资的性价比和生产的稳定性。如果产品对生产稳定性要求不那么高、对运费比较敏感,对能源价格不敏感,在中国工业基础相对来讲偏弱一些,这些产业可能不太容易往中国转移。如果产业对生产的稳定性要求比较高,同时对能源成本更加敏感,对运费不敏感,那它可能就会考虑转移到中国市场,同时还要考虑到我国的工业基础能不能承接这部分产能。出口订单的转移是第一步,产能的转移是第二步。产能的转移会跟在订单的转移之后,因为订单的转移已经说明了我们具有这部分竞争的优势,跨国企业意识到之后,就会对产能布局做相应优化。”天风宏观提出,我国出口订单提升比较多的一些行业,会迎来比较好的红利机会,例如,化工、电气、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我国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一些行业,比如,光伏、风电、新能源车,以及逐步积累优势的化工、电气、机械,都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

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将产业链移至中国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近日撰写报告认为,欧洲能源结构和产业链格局面临重塑,欧洲部分产业链或面临被动转移,我国急需抓住此次机遇,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对于此次我国可能承接欧洲产业链转移,明明认为,从产品替代维度抓住相关机遇的可行性或更高,我国化工、金属等领域有望迎来长期增量。中国企业可通过做大做强“中国制造”,在提升工艺流程、加快出货速度等方面多下功夫,缩小我国产品与欧洲产品之间的差距。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引资力度,着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

文件尤其提及,提升外商投资质量,加快外商投资绿色低碳升级,引导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的梯度转移,重点推动邀请制造业领域跨国公司优先到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明明建议,可针对医疗、半导体、化工能源等重点产业链举办招商对接等投资促进活动;通过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桥梁,支持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为外商投资发掘市场机遇。

同时,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22》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对于欧洲企业具备长期吸引力,但短期内,其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仍面临一些市场准入、规则和监管等因素的挑战。以市场准入为例,接受调研的620家样本企业中,若其所在行业的市场准入有所扩大,则28%的企业有较大可能增加在华投资,36%的企业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在华投资;接受调研的399家样本企业中,若其所在行业的市场壁垒降低,则14%的企业愿意增加投资规模超其年收入的20%以上,16%的企业愿意增加投资规模在其年收入的11%~20%,44%的企业愿意增加投资规模在其年收入的5%~10%。

促进国内产业梯度转移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其仔近日表示,我国必须通过培育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新优势应对全球产业链调整,关键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与创新链现代化的融通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从知识密集程度看,医药、机械设备、IT服务、电子及电脑、电气设备等行业可能为知识更密集、壁垒更高、人力资本积累较多的行业,也正是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的产业。

那么,如何在高附加值产业链上发力?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是应对产业链转型的大势所趋。张其仔表示,新一轮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也使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发生了变化,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是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四大趋势的突破式技术创新下推动的。我国应更多地依赖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推动,并依托新技术赋能土地、资本、劳动等传统要素,形成新的价值创造系统。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认为,当前转型重点是要推进上下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借助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补短板、强弱项,尽量减少外部依赖性,避免因一个环节受阻而导致产业链断裂的现象出现,提升全链路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另外,可以尝试通过打造线上产业集群,进一步发挥集群在资源互补、产业协同等方面的作用,进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事实上,为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经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工信部确定杭州等12个城市入选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建议名单。

数据表明,近年来,通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中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中部地区聚焦工程机械、智能语音、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培育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水平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西部地区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2~2021年,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6.7%,增速最快,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17.84%上升为19.21%,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朱明皓表示,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要尊重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要加强政府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政策引导,提出制造业转移和承接的重点方向、重点产业。要引导各地统筹资源环境要素禀赋、产业发展基础、能耗双控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差异化承接产业转移。

张其仔认为,在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上既要考虑如何培育高质量发展第一梯队、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新兴产业集群等关键节点,也要充分考虑使其带动其他协作区域、配套节点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能力的提升;既要考虑如何发挥超大城市、大城市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同时也要考虑中小城市、农村地区的布局,实现超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融通发展。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