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七台河:十年煤城变美城,新起点蓄力建设幸福城

2022-10-27 17:26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七台河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依托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

2022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接力赛夺冠后的范可新与队友。

2022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接力赛夺冠后的范可新与队友。

总投资120亿元的联顺生物医药项目建设现场。

总投资120亿元的联顺生物医药项目建设现场。

主板上市的宝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厂区局部。

主板上市的宝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厂区局部。

桃山湖生态环保水利综合治理项目。谢丽娟/摄

桃山湖生态环保水利综合治理项目。谢丽娟/摄

江河经济开发区污水厂。徐志文/摄

江河经济开发区污水厂。徐志文/摄

南岸花园棚改项目。徐志文/摄

南岸花园棚改项目。徐志文/摄

七台河,一座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新兴工业城市,因冬奥冠军辈出,被誉为“手握秒表的城市”,用一个“快”字来形容这座“奥运冠军之城”非常恰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抗联精神、冠军文化的不断传承和激励下,七台河市先后获得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东北地区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市、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等诸多利好政策加持,七台河在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再造、民生事业发展等方面不断提速,弯道超车与换道超车并举,十年间,七台河实现了煤城变美城的华丽转身。

冠军文化激励前行  擎起中国冬奥半壁江山

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场,煤城七台河再度迎来高光时刻。

2022年2月5日晚,七台河籍运动员范可新和队友以2分37秒斩获本届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接力赛冠军,为中国代表团摘取首金。赛后媒体见面会上,范可新说:“短道速滑是一种传承,我们都是七台河人,我希望以后有更多七台河的孩子,能接上我的这一棒。”这一刻,七台河这个东北小城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

十年间,七台河籍运动员获得世界级金牌18块,他们以七台河为荣,七台河以他们为骄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白岩松说:“我们真的要特别感谢一下七台河,这个城市一共为中国带来500多个国家级冠军,七台河当然不能改名,但我希望在冬奥会争金夺银的表现上,它能成为‘七十台河’。”这座城短道速滑国家级金牌数量达到535块,世界级金牌数量达到177块,因七台河在奥运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2022年6月被中国奥委会授予“奥运冠军之城”纪念奖杯。总面积62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96万人的普通小城,已经成为全国冰雪运动方面培养人才最多的城市,历届冬奥会获得的19枚金牌中,7枚和七台河有关。

推动产城融合共建  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七台河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依托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

一是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转型发展“先手棋”,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新动力。七台河市持续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对外开放、思想解放等方面的桎梏和弊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2013~2021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6.1:50.6:33.3调整为16.1:42.8:41.1,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规上非煤工业比重也由十年前的30.8%增长到目前的37.2%。积极争取转型政策支持,抢抓国家支持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机遇,城区老工业区搬迁、采煤沉陷区治理、独立工矿区改造等一系列振兴政策在全市落地结果,构建新型“碳”产业,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深入对接龙粤对口合作,2018年在全省率先与广东省江门市建立对口合作城市,2020年双方共建的黑龙江江河经济开发区晋升为省级开发区,成为龙粤合作框架下全省唯一建成产业合作园区的地级市。“跨过山海关、直奔七台河”虹吸效应日益显现,通过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已入驻园区企业达到17户,成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主引擎”。深化资源能源供给侧改革,认真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壮士断腕精神推动煤炭资源整合及淘汰落后产能,在龙江率先打响淘汰煤炭落后产能“第一炸”,关闭矿井101处,淘汰产能545万吨、占全省37%。煤矿升级改造同时展开,优质产能持续释放,预计“十四五”期末,全市煤炭产能可达到2400万吨。

二是坚持把产业升级作为转型发展“突破口”,为夯实经济综合实力构筑新引擎。七台河市持续巩固煤炭主体地位,大力发展非煤接续产业,实现了煤与非煤双轮驱动,产业结构加速优化,经济转型破题前行。改造升级“老字号”,加快传统煤化工产向现代煤化工转变,逐步完善并形成了煤-焦-化工、煤-电-建材等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全市焦炭实际生产能力900万吨、占全省的70%;煤气制甲醇能力40万吨、占全省的50%;煤焦油加工能力60万吨、占全省的80%;培育了宝泰隆、亿达信、隆鹏、吉伟等一批煤化热电一体化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全省煤化工产业链最长、规模最大、产品最多、效益最好的地市。深度开发“原字号”,依托石墨资源禀赋和潜力优势,设立4亿元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高标准规划建设石墨新材料产业园区,重点推进负极材料、石墨烯应用、高端石墨三大产业集群,已被列为国家火炬石墨及石墨烯特色产业基地。宝泰隆公司100吨石墨烯量产,实现石墨烯从“斤级”到“吨级”突破,5万吨针状焦全面达产;万锂泰、宝希、鑫科纳米等小巨人企业石墨烯应用项目覆盖民用和军工两大领域,成为新材料应用领域翘楚。七台河成为全国唯一既有天然石墨资源又有人造石墨加工的地级城市。培育壮大“新字号”,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推动“弯道超车”向“换道超车”转变,积极引进和重点发展生物产业。依托充足农作物发酵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以江河园区为承载基础,成功引进总投资120亿元联顺医药“隐形冠军”企业,从洽谈到签约、从签约到开工分别仅用56天和42天,刷新了项目规模、落户速度双纪录,项目单机调试成功启动,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40亿元。中瑯生物叶酸项目顺利投产,30万吨淀粉、1万吨衣康酸有序推进,生物经济已成为推动七台河市经济发展的第二增长极。

三是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转型发展“地基石”,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厚值新优势。坚持走“稳煤固基、转型发展,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总体部署,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美丽、幸福七台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让城市更美好。设立桃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倭肯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划定112个农村水源地环境保护区,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全民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40.4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17%。国家园林城市通过省级复检验收,获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称号,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持续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深入推进矿山、山体、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积极对上争取和整合有效资金,系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截至2021年底,全市治理历史遗留矿山面积1.47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22.54%。桃山湖坝下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成为生态修复的标志性工程,治理后的环冠军桥形成的花海、喷泉、漫道等滨水景观,已成为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万宝河生态修复被纳入国家江河湖库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往日的黑臭水体,经过治理已变成市民游览观光之地。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构建绿色发展模式。持续推进重点工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燃煤锅炉淘汰和物料堆场扬尘、露天烧烤治理,推进秸秆禁烧离田和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大气减排任务。2019年,七台河市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受国务院通报表彰。主动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培育和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全市现有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38.6万千瓦,其中:风力发电25.8万千瓦、光伏发电1.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及垃圾发11.5万千瓦。

四是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转型发展“助推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持续开展营商环境建设,着力打造“亲清”政商关系,坚持打造政策高地和服务洼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七台河转型发展动力之源、活力之泉。民营经济总量、税收、就业、科技投入在全市占比分别达到60%、70%、80%、90%以上。实施精准招商,落地项目质量大幅提升。近三年线上“五访”企业500多家,线下洽谈项目200多个,其中已签约项目70个。推进外贸主体重点培育工程、外贸项目重点引进工程、外贸平台重点拓展工程,做优外贸主体,进出口额实现逆势增长。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71.7%,今年前7个月增长107.5%。突出创新开展系列促销活动、电商平台建设、应急保供演练,社会消费实现持续繁荣。全面提升营商环境,服务效率显著提高。健全了市委、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诚信七台河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覆盖各县区各部门的优化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全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20个优化工作专班。市本级审批事项精简到635项,同比减少410项。持续提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效能,热线接通率已达到96.95%,群众满意率达到100%。市民中心进驻部门43个,设置服务窗口159个,进驻人员550余人,可办理市级政务服务事项1082项,日均办件量约4000件。针对民营经济发展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出台“黄金十条”系列扶持措施,有力推动了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园区载体建设,全面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江河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晋升省级园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园区通过国家终期验收,新材料产业园被列为国家火炬石墨及石墨烯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现代煤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一系列产业项目不断向七台河集聚。

五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牛鼻子”,为不断激发内生动力绽放出新活力。持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的办法激发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先后7轮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面铺开,推行项目并联审批、容缺审批绿色通道,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时限压缩一半以上,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商事登记实现“35证合一”,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天。在全省第三方营商环境评估中,七台河市“城市品质”指数全省排名第一。加快重点领域研究与实验。全市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3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石墨烯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1个、国家火炬七台河石墨及石墨烯特色产业基地1个。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出台了《七台河市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全市已有11户高新技术企业、3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获得市级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培育科技型企业成效显著,建成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数量达到200余户。与哈工大等30余所高校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项目200余项。加强科技体制和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七台河市建立专家智库基地三年行动计划》,组建36名域外专家学者加入智库队伍,初步建立了对接有效、保障有力的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21年承办了“科创中国高峰论坛”,黑龙江省首个科创中国试点市建设工作启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加强,初步建立了全市科技人才数据库,92家科技企业的408名科技人才入库。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助力企业发展。近年来,七台河市持续强化政务诚信建设,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依托政府网站、“信用七台河”网站、公众号等途径,依法公开政务信息。在政府网站开设政务承诺专栏,公示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政务承诺信息,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履行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不断提升政府诚信行政水平。同时,集中收集政务失信违诺行为,整治政府部门失信问题,进一步了提升政府公信力。

六是坚持把民生保障作为转型发展“终归宿”,为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发展改革新成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心竭力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基础民生持续改善。投资138亿元完成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改造2个国家批复专项工程,14万居民得到妥善安置。总投资10.26亿元的城市供水工程竣工通水,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同步推进管网改造升级,对供水水箱、水池实施石墨烯钛纳米涂料喷涂改造,成为全国首座自来水直饮全覆盖城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全市中小学全部通过标准化验收。三甲医院达到4家,建成6个国家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在全省率先完成城乡医疗基本保险制度整合“六统一”。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18年,勃利县脱贫摘帽,4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末10856户24245人提前一年全部脱贫。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坚持“四个不摘”,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后续监督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返贫监测和帮扶长效机制,做到机制、投入、产业“三个接续”,防止返贫和新的贫困发生。强化就业优先导向。严格落实国家、省系列稳就业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有效落实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高校毕业生房租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政策,促进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突出转岗分流职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深入开展“千人助创”专项行动,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积极培育电商、直播等新兴业态,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社会保障能力。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十五连增。全面落实城乡居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国企分流人员生活补贴等政策,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依法提高保障标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试点,扎实做好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推动企业“三险统征”,提高大病保险补助支付年度限额。

十年来,七台河市坚持以建设和保护并重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保护为主线,推动“产城融合共建”,奋力开创煤城转型发展新路,主要经济指标迈上新台阶。2021年,全市经济总量比2013年增长10.1%,年均增长2.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13年增长26.9%,年均增长2.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2013年增长6.4%,年均增长4.1%,粮食产量稳定在20亿斤以上,实现“十七连丰”;工业增加值比2013年增长17.5%,服务业比2013年增长36.4%;固定资产投资2018~2021年均增长27.7%,连续3年增速居龙江第一位;能源消费总量年均下降3.5%,年均减少12.4万吨标准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增长56.1%、年均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增长70.9%、年均增长8.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比从2013年的1.99缩小至2021年的1.64。

打造“53211”千亿级产业集群  续写高质量发展后半篇

新起点蓄势而发,中国共产党七台河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全面擘画七台河未来发展宏伟蓝图。

2022年1月,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坚持走“稳煤固基、转型发展,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市政府作出打造“53211”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战略部署,传统产业蹄疾步稳,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全力续写七台河市高质量转型发展“后半篇文章”,七台河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

未来5年,七台河市将以“六个新突破”为目标,砥砺奋进、勇毅前行。以产业项目建设为重点在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生态优先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在增强发展活力动力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实现新突破,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突破。实现上述目标量化到具体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5%以上,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8%以上。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相信七台河市委、市政府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将更加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能够着力建设成经济更强的实力七台河、机会更多的活力七台河、生态更优的美丽七台河、福祉更高的幸福七台河。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为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而自豪!

(文图由七台河市发展和改革委提供)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