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答好国家所需东北所能的答卷

2022-10-25 09:59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近日,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主题,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邀请部分专家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石墨产业带动东北“煤城”转型发展    近年来,黑龙江省鸡西市加速完善石墨产业链条,实现多种石墨深加工制品产业化,通过石墨产业带动“煤城”产业转型,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鸡西市现有石墨企业6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2家)。今年1~5月,鸡西市规模以上石墨企业实现产值19.4亿元,同比增长77.2%。图为在鸡西市恒山区一石墨企业厂区拍摄的石墨产品培育钻石。新华社

石墨产业带动东北“煤城”转型发展 近年来,黑龙江省鸡西市加速完善石墨产业链条,实现多种石墨深加工制品产业化,通过石墨产业带动“煤城”产业转型,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鸡西市现有石墨企业6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2家)。今年1~5月,鸡西市规模以上石墨企业实现产值19.4亿元,同比增长77.2%。图为在鸡西市恒山区一石墨企业厂区拍摄的石墨产品培育钻石。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程晖

东北振兴战略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近日,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主题,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邀请部分专家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是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四大区域之一,自2003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遇到新的困难之际,从2014年《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到2016年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再到2021年的《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振兴东北的棋局正在得到破解。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目标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做好区域协调发展这篇大文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粮则粮、宜山则山、宜水则水”的要求,支持各地区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有效缩小地区差距,推动形成相对平衡,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同时,需要进一步调整中央与地方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权、事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区域发展支撑。

宋晓梧表示,东北地区也将乘此东风,与其他地区一样,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在保障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方面发挥本区域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占斌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特别是离不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当前由于受疫情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经济也面临着困难,在推动东北振兴的历史进程中,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东北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力争为全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东北应有的贡献。

抓住安全与发展两个战略支点

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吉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邴正认为,在中美关系紧张、东北亚地缘政治变化、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势下,东北振兴发展战略思考应该做适时调整,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调整东北振兴发展战略。“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这是对东北地区作出的重大战略定位,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对于东北而言,要紧紧抓住安全与发展两个战略支点:一方面全力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及时把控俄乌冲突造成的影响,维护东北亚和平发展格局,在维护国家安全过程中,实现东北振兴发展;另一方面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从传统工业化、现代工业化向新兴工业化的产业转移,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工程、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生物生命医药工程等新兴产业领域有所突破和壮大,通过经济发展实现稳边固边强边的战略目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认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是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和重要着力点,无论是对于促进国民经济重心的平衡,抑制南北发展差距的扩大,还是提升国家战略安全保障能力,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新时代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必须在创新驱动和高水平开放上取得新突破,聚力创新开放再造东北新优势。要守护好发展好“东北制造”这个“国之重器”,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赋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装备攻关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以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向国家制造业创新高地转变。同时,要大力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合作水平,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对标国际规则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加快形成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高标准营商环境和低成本的“政策洼地”,增强对国内外优质要素资源的吸引力,以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家和京津冀等国内发达城市群,主动承接适应东北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的产业转移,努力打造新时代东北高水平开放高地。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智库专家孟继民认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生活福祉的政治使命,也是展现东北担当和作为的重大任务。东北三省一区2021年生产粮食1.83亿吨,占全国总产量6.83亿吨的26.8%,是国家商品粮的主要输出区,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定器”。

东北多种粮、种好粮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孟继民表示,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粮食安全保障,需要多策并举。一要保持现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保护好黑土地,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二要调动和保护好农民和种粮区的积极性,国家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让农民增收使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经济发展使政府抓粮有积极性。三要搞好粮食储备调节,确保北粮南运通道畅通和产销区粮食平衡,保障居民膳食营养。四要加快粮食加工转化,把粮食安全转化为食品保障,不断满足人们对生态食品、绿色食品和健康食品的需求。五要树立大食品观,注重发展生鲜食品和加工食品,不断提高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总之,在东北振兴发展中,率先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东北力量。

东北振兴首先是人才的振兴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智库专家李洪彪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为新时代东北振兴的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遵循原则。

李洪彪表示,东北全面振兴首先是人才的振兴。东北地区拥有1亿多人口、260所高校。其中,辽宁省有116所,吉林省有64所,黑龙江省有80所。东北地区人均受教育程度和教资配比在全国靠前,这些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为新时代东北振兴培育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东北地区要深耕这块人才沃土,以求贤若渴的眼界、胸怀和良策,培养堪当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重任的时代才俊,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涉及国家战略的“五大安全”提供人才保障,为东北振兴发展需要的机械与装备制造、种植业与畜牧业、新能源及新材料等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建立精准、务实的人才激励竞争机制,吸引更多的高端化、复合型优秀人才为新时代东北振兴服务。制定阶梯式人才引进计划,为人才在东北地区交流、落户、定居、工作提供优惠政策支持。组织“明星”科技团队参与东北重点科研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示范和“虹吸”效应。千方百计创造拴心留人条件,让各类人才在东北地区安心就业创业、充分施展聪明才智。

辽宁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王成鑫认为,东北地区承担着维护“五大安全”的政治使命责任,东北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辽宁科技创新必须增强“时不我待”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在振兴中展现出更大担当和作为。

一是瞄准中国式现代化,紧盯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让科技创新在辽宁振兴中展现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二是打造辽宁振兴的科技支撑力量,高标准建设辽宁实验室,高水平建设浑南科技城、英歌石科学城,高能级建设其他创新平台,坚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生态三位一体,为出人才、出成果提供基础性支撑。

三是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型举国体制,争取实现辽宁在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方面零的突破,全力支持在辽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科技领军企业纳入国家战略力量,支持更多辽宁企事业单位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重大科技工程、重大科研任务,答好国家所需、辽宁所能这张答卷。

责任编辑:张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