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国之大者”共创区域协调发展美好未来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集体采访中,多位党的二十大代表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介绍各自地区取得的成绩、下一步的发展规划等,颇为引人关注。
近年来,天津市滨海新区南港工业区发挥自身区位、港口、产业和市场优势,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打造国家能源储备基地和世界一流绿色化工新材料基地。如今,原本是一片盐碱荒滩的园区已形成从原油开采、加工到化工产品、化工新材料生产较完整的石化产业链条。图为10月19日拍摄的建设中的中石化天津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公 欣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大会期间,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了5场集体采访,邀请31个省(区、市)代表团与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金融系统、中央企业系统(在京)代表团新闻发言人介绍代表团学习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情况,并就社会关注热点话题同媒体进行了交流。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基础条件差别之大在世界上少有,统筹区域发展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集体采访中,多位党的二十大代表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介绍各自地区取得的成绩、下一步的发展规划等,颇为引人关注。
京津冀协同发展基础越来越实
前景越来越好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明确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党的二十大代表,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赵磊介绍,2015年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京津冀三地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各自都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协同办”,从规划编制开始进行推进。
具体到北京的做法,赵磊着重谈到,北京在全国超大型城市里首先提出“减量发展”概念,并且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深刻践行了这一发展模式。“减量发展,是北京这10年来立足于首都功能定位,从城市功能布局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整个大局出发作出的选择。”
赵磊指出,几年来,北京实施了两轮疏解整治促提升,和天津、河北形成了协同发展的态势。其中,北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在不可再生生产要素的投入上坚决做减量。如北京从“一城独大”转向“一核两翼”,中心城区不再“摊大饼”,同时把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的“两翼”来承接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几年来,北京疏解了一般制造业2000多家、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2021年比2013年下降了9.5%。其次,北京从以前的集聚功能求增长转向了协同辐射谋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京津冀在规划、标准、政策、管理这四个方面正逐步实现统一。最后,从谋划蓝图向重点突破转变。京津冀在交通、生态、产业和公共服务这四个领域都实现了率先突破。
党的二十大代表、天津市委副书记金湘军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按照《规划纲要》,三地各自有自己的定位。天津的定位是“一基地三区”,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我们聚焦这个定位,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在产业协同对接、区域协同创新、生态协同保护、体制协同改革、基础设施协同建设、社会协同治理中,发挥天津应有的作用。”
金湘军举例说,在改革开放先行区方面,天津自贸区作为北方的第一家自贸试验区,进行了体制机制、营商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先行先试。“截至目前,我们有544项先行先试的制度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得到了试运行,其中有成熟的38项制度在全国得到复制推广。”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的核心任务就是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党的二十大代表,河北省委副书记、秘书长廉毅敏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新成果。如,交通一体化方面,京张高铁、京雄城际都已经建成通车,“轨道上的京津冀”越来越便利;深化改革创新方面,上半年,河北承接京津技术合同转移交易额增长39.4%,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享受的企业由5800多家增加到了1.5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长了29.7%等。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越走越坚实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代表,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表示,在其推进过程中,上海市抓住两个关键词——“一体化”和“高质量”,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重点体现在“一个强化”“四个聚焦”。
赵嘉鸣进一步介绍,所谓“一个强化”,即强化功能辐射,上海市在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制度型开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发展;所谓“四个聚焦”,即聚焦重点领域协同推进、聚焦重点区域实现率先突破、聚焦重大项目强化落实、聚焦重大平台深化合作,取得较好的成绩。“如我们制定了跨区域的‘三年行动计划’,列出了重点项目清单,包括相应的责任制,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建设成果;再如,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明确的78项制度创新任务基本完成,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共同体建设也顺利启动,其中相当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取得了重大成果我们坚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
“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我们展示了‘江苏所长’,也展示了‘江苏担当’,作出了‘江苏贡献’。”党的二十大代表,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表示,首先,着力构建国家战略的实施体系,江苏制定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同时,围绕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特点,与其他兄弟省市一起组建了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四个产业链发展联盟,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的实施。其次,持续增强制造业优势,积极打造一批集聚型“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空母舰”。再次,努力推进一批重大事项,如全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本区域内形成包括疫情防控、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12项工作推动机制。最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江苏省在三省一市区域内累计开通了76条省际之间的公交线路,打通了8条省际之间的断头路,推动了138个政务服务项目的跨省通办,在三省一市之间实现了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方便了人民群众。
张爱军透露,下一阶段,江苏省将继续加强合作,更好地把产业链强链补链固链、生态环境建设、民生事项等共同做好,推动长三角一化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党的二十大代表,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纲介绍,浙江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浙江拥有数字化改革和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在数字长三角一体化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二是浙江拥有民营经济发达的比较优势,2020年6月在湖州举办长三角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同时,成立了长三角企业家联盟,长三角三省一市实力最强的100位企业家结成联盟,共拓市场,共同创新;三是浙江拥有山水资源的比较优势,正在建设长三角的“大花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经历了从‘旁听生’到‘插班生’的转变,最后成为‘正式生’。”党的二十大代表,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强指出,安徽融入长三角得到的政策红利最多、受益最大:这十年,安徽实现了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发展,2021年安徽经济总量达到了4.3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这十年,安徽实现了从“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落子安徽,12个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量子通信、新型显示、超薄玻璃等领域实现了并跑领跑;这十年,安徽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集聚地”的跨越发展,智能语音、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生产,全国每3台冰箱、每4台洗衣机、每5台空调中,就有1台是由安徽制造;这十年,安徽实现了从“内陆省份”向“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跨越发展,省级政府透明度居全国第三位,省级行政权力事项全国最少,经贸朋友圈覆盖到了97%的国家和地区
“下一步,安徽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郭强说。
粤港澳大湾区取得“四新”成效
稳步迈向世界级湾区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代表,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表示,广东坚持“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携手港澳推动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张虎介绍,近年来,广东省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形成以珠三角为主阵地、全省全域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工作格局。同时,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大湾区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为“四个新”:
一是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是10.2万亿元,2021年跃升到12.6万亿元,以不到1%的国土面积创造出全国约11%的经济总量。
二是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广东省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强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将大湾区内地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面向港澳开放,与港澳建立联合实验室20多个,加快推进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三是软硬联通取得新进展。其中,硬联通方面,主要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成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积极推进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基本形成了“1小时生活圈”,大湾区机场旅客吞吐能力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四大湾区之首;软联通方面,主要是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聚焦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如广东对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实现“一网通办”“一天办结”。
四是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目前,在横琴合作区内工作的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双15%”税收优惠政策顺利落地。前海制度创新成果显著,在全国复制推广案例65项。南沙开发开放的各项政策措施陆续出台。
“接下来,我们将携手港澳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张虎说。
东北振兴迈出坚实的步伐
努力实现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注东北振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东北考察,并多次就东北振兴发展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对此,在集体采访中,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代表着重谈到东北振兴的话题。
“新时代辽宁的振兴发展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党的二十大代表,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胡玉亭介绍,辽宁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新动能加快集聚,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净化政治生态取得了明显成效,外界对辽宁的预期持续向好。
党的二十大代表、吉林省委副书记刘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振兴发展进入“上升期”和“快车道”。一是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全力打造现代新型汽车和零部件、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冰雪和避暑休闲生态旅游三个万亿级大产业;二是重大项目蓄势赋能,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动力电池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三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区域创新能力全国排名中,去年吉林前进9个位次,上升幅度在全国最大;四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投资平台在线审批率居全国首位,不动产登记效率在全国处于第二位,连续两年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速在全国处于第三位;五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0年来,吉林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400万人,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7连涨,人均预期寿命在全国排名第十位;六是生态强省建设全面推进,大气、水、土壤等多项生态环境指标持续改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这使我们备受鼓舞、倍增信心。”党的二十大代表,黑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沈莹谈到,黑龙江代表团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重点是抓好“四个新”:一是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将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部署,全面实施产业振兴行动计划,打造多点支撑、多业并举的产业新布局;二是壮大创新发展新动能,将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用好用足《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等政策,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行动;三是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将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实施新时代沿边开放开发行动,高标准规划建设黑瞎子岛中俄国际合作示范区,推进自贸区创新发展,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四是厚植生态绿色新优势,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