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令5卡”+“43”探索模式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摘要:一是明确任务压紧压实,市级层面27名四大班子领导、21个市直单位和18个乡镇(街道)签订“军令状”,细化分解34项86条重点工作任务,下发“任务卡”167份,出台配套方案、制度36项。乡级层面下发“任务卡”429份。
王丑龙 刘娟娟 赵计斌
山西省原平市在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中,坚持早谋划、快行动、细落实,创新实施了“1令5卡”工作推进机制,同时,通过“3个6必”强化干部能力提升、“3化”覆盖建强村级治理网络、“33”模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3进工程”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取得显著成效。
“1令5卡”:保障重点任务落实
建立“1令(军令状)5卡(任务卡、明白卡、提醒卡、督办卡、考评卡)”工作机制,将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疫情防控、“清化收”等重点工作全部纳入,形成倒逼责任、压茬推进、精准落实的工作闭环。
一是明确任务压紧压实,市级层面27名四大班子领导、21个市直单位和18个乡镇(街道)签订“军令状”,细化分解34项86条重点工作任务,下发“任务卡”167份,出台配套方案、制度36项。乡级层面下发“任务卡”429份。
原平市委书记马志强(右一)与包联村群众座谈。
王家庄乡弓家庄村利用本土资源优势,采取“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建成拥有215座春秋棚、181座暖棚的设施农业园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红色物业”党支部组织志愿者为小区孤寡老人理发。
二是厘清职责保质保量,下发“明白卡”84份,制定、完善了9个责任清单,全面对照检查,市、乡、村共查摆问题21432条,梳理、汇总2776条。在此基础上,根据序时、进度和工作落实情况,下发“提醒卡”57份、“督办卡”32份。在本市“3·27”突发疫情中,全市33万余人5次全员核酸检测均在6小时内完成,145名密接者、490名次密接者、1764名重点人员精准管控,实现社会面零扩散。“清化收”专项行动中摸底合同8830份,排查问题合同3495份,目前已全部清理、规范,累计追回集体收入681.3万元,清理债权442.6万元,化解债务1413.7万元,新增资源收费479.4万元。
三是落实责任做足做细。进一步完善市乡干部包联制度,4大班子领导包联集体经济薄弱村、基层治理难点村27个和封控区、管控区及隔离酒店121个,直接联系群众135户。实行市、乡、村3级干部“五级包保”(分乡包保、分村包保、分户包保、分人包保、分类包保),104名科级干部24小时轮番值守交通卡口,3800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四是强化督导奖优罚劣。派出6个督导组全程督导,对83个先进集体、182名先进个人宣传报道,对5名科级干部、3名村干部给予党纪处分,对3名科级干部进行了约谈,让2名评比排名靠后乡镇党委书记大会亮相、表态。
“3个6必”:强化干部能力提升
着力破解乡村干部在抓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头绪混乱不会抓、措施不硬抓不实、保障不够不敢抓等难题,原平市构建了基层治理“6必清”、“6必治”、“6必建”工作机制——
“清什么”、“如何清”。强化政策、思路、职责、要素、隐患、需求“6必清”。通过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专题考试学、随机抽查学、“口袋书”随时学、公众号“每日一学”等“5+N”手段,印发资料3700册,培训1800余人次,推动基层干部学得懂、记得牢、用得活;坚持实战实训谋思路、观摩评比明思路、成功模式引思路、闭环机制理思路,细化分解任务,与21个单位和18个乡镇(街道)签订“军令状”,组织市4大班子、乡村两级干部在云水镇北三泉村召开现场实训会,组织各乡镇开展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全市观摩“大比拼”,推动乡村两级干部心中有方向、行动有思路、赶超有目标;通过上级点、自己找、群众提,结合工作实际,各乡镇(街道)进一步将责任、任务细化到事、落实到人,做到职责清单全面、任务清单细致、负面清单精准。通过党员分区包联到户、摸底排查,解决群众健康需求788项,文化需要622项,安排务工就业439人,其他需求事项195项,真正把服务群众的温度和触角延伸到“最后一厘米”。
“治什么”、“如何治”。为防止抓党建与抓治理结合不紧“两张皮”、效果不明“走过场”,在全市推行基层治理“6必治”:一是环境乱象必治。把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与创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有效衔接,以法治化、网格化、智能化、常态化手段,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时把人居环境改善、美丽庭院建设纳入村党组织书记考核赋分指标和星级文明户评比范畴;二是安全隐患必治。做好源头管控,以6240个辅助网格责任区为单位,精准有效排查重大风险隐患,研究解决矿山、非煤矿山、施工现场安全隐患347起;三是信访矛盾必治。组织开展信访问题“清零”行动,化解邻里纠纷213件、接待各类信访群众2831人次,解决突出矛盾97件,18件信访难题得到妥善解决;四是软弱涣散必治。对近3年来组织软弱、队伍涣散的村(社区)开展问题整治“回头看”;五是阵地短板必治。对农村党组织阵地存在的标准不高、缺项漏项等问题,开展达标提质;六是陈规陋习必治。进一步规范“一约四会”,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提升文明意识。今年4月1日起,全市实行遗体免费火化政策。
“建什么”、“管啥用”。在抓好当前工作的基础上,实行“6必建”,配套出台“一篮子”制度,确保常态治、长久立:一是建立考核评比制度。重点对乡村两级干部和村级网格员履职情况进行考核。乡镇党委书记对照221项指标赋分,按“优秀、良好、一般、差”评定。村党组织书记对照134项指标赋分,按“基础考核分值(800分)+突发应急事件表现分值(100分)+治理成效分(100分)”进行“千分制”考核,分“优秀、良好、一般、差”4个等次。村级网格员实行“基础分+正负制”考核,14项基础项目+10项奖励项目+10项扣分项目,分“好、中、差”3个等次。考核评比结果与提拔使用、星级评定、薪酬待遇挂钩,奖优罚劣,激励担当;二是建立领导包联制度。市4大班子27名领导直接包联集体经济薄弱村、基层治理难点村,领办集体经济项目27个,帮助协调产业项目16个,化解信访矛盾62起,联系群众135户,帮助解决生产、生活问题220余条。乡镇(街道)干部延伸包联网格153个,帮助解决生产、生活问题3000余项;三是建立分析研判制度。围绕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等风险隐患,市级召开分析研判会1次,18个乡镇(街道)累计召开调度会70余次,摸排各类风险隐患点并同步进行化解;四是建立常态培训制度。采取“市级示范、党(工)委兜底”,建立分级培训制度,重点提高服务群众、化解矛盾、排查隐患、应急处突、应对舆情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市级层面对乡镇(街道)科级干部、到村任职大学生等,乡镇层面对包村(社区)干部、村(社区)“两委”干部等,每季度开展不少于3天的专题培训,预计全年将培训基层干部4400余人次,推动乡村干部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五是建立监督举报制度。印发了《原平市基层治理举报奖励制度(试行)》,在市政府办公室设立基层治理举报中心,乡镇(街道)同步设立基层治理举报中心,市财政列支100万作为专项资金,针对7个方面54类基层治理举报问题明确了奖励标准;六是建立“3级积分”制度。在全市建立“支部书记履职考核积分、网格双向考核积分、群众自主管理积分”3级积分乡村体系。在全民积分动态评比中,支部设立“红黑榜”,对好人好事等“红榜”展示、双倍加分,对乱扔乱倒等“黑榜”曝光、双倍扣分,鼓励村民用积分兑换奖品,同时,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鼓励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优化管理,构建出全民参与、积分为媒、奖惩为约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对标提薪增活力,量化积分定奖惩。长期以来,村“两委”干部受待遇低、责任大、出路少的局限,陷入了拴心留人难、责任压实难、后备干部选拔难的“3难”境地。经组织部门调查,全市除村“两委”主干外的村干部,平均每人每年报酬大约是3000元;而政法委配备的全科网格员待遇是每人每年6000元。为了调动“两委”干部积极性,市财政每年列支970余万元,为村“两委”干部及网格员每人每年补齐6000元,有效增强了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同时,制定了市考乡221条、乡考村134条、村考网格34条的3级考核实施细则,实行“基础分+正负制”量化奖惩,根据年底网格内星级文明户评比、党员积分等给予奖励分值,网格内发生事故、纠纷、信访等问题时根据规定予以扣分。
一线处置“全周期”,限时办结解难题。针对乡村干部在村级治理矛盾风险隐患面前,办法不多、措施不硬、解决不及时等情况,立足于防止“小问题”演化成“大矛盾”,制定了《原平市基层治理问题一线处置全周期管理制度(试行)》,实行实战实训以上带下、市乡调度动态销号。市级领导带领乡镇干部和本人包联村周边干部,到包联村现场办公,通过“解剖麻雀”、示范带动,推动乡镇一级逐村解剖问题,锤炼、提升乡村干部工作能力。乡镇一周一调度,市级一月一研判,部门照单抓落实。乡镇(街道)或部门牵头办理事项,7天内予以办结。提交市级层面解决的重大事项,原则上1个月内办结。
“3化”覆盖:建强村级治理网络
原平市针对村级治理中存在的深度广度不够、两委成员责任压得不牢、化解隐患办法措施不多等问题,通过优化和推广本市云水镇北三泉村首创的“3级积分”工作模式,构建起村、网、区深化、细化、实化的3级网格治理体系,通过链式推进“全覆盖”、两个纬度见成效,为农村基层治理“赋能健体”。
一是网格治理精细化。为确保党的声音及时传递到最基层,以构建“最小单元”治理体系为目标,把346个行政村确定为一级网格,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网格长;按照地域特点和人口分布,在行政村内划分出1621个二级网格,由“两委”干部担任二级网格员;再将二级网格进一步细分成6240个党员责任区(微网格),由5349名无职党员、374名入党积极分子、544名离任“两委”主干担任辅助网格员,1名辅助网格员平均包联10户。22个城市社区也划为288个网格2025个微网格。另一方面,将辖区内所有治理力量和人、事、物、关系、隐患“6要素”全部纳入网格管理,统筹掌握支村“两委”干部、辅助网格员,对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党员、劳动力情况做到底清数明,对13170个市场主体、2413项需求和741项正在办理的事务做到条分缕析,对土地、资源等10类27项内容应统尽统,对辖区人口对外关系、经济往来、在外人才等情况追根溯源,今年4月以来累计排查问题隐患1.1万余个,消除隐患9233个,化解矛盾1261条,同时,市级探索建立网格管理信息化平台,乡村级实行挂图作战、台账管理,让网格内的要素一目了然、清仓见底,实现了城乡基层治理全覆盖、无死角、无盲点。
二是分级考核精准化。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千分制考核、网格员积分正负考评、全民积分动态评比”的“3级积分”体系,市财政每年列支970余万元,为网格员保障补足每人每年6000元待遇;制定市考乡221条、乡考村134条、村考网格34条的3级考核实施细则,对村党支部书记、网格员报酬待遇全部实施“基础+绩效”方式发放,以积分定考核,以考核定奖惩;
三是动态处置制度化,以落实市、乡领导“乡村包保制”为基础,配套、制定了基层治理问题一线处置全周期管理制度,包乡镇市领导每月至少2次到村入户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及时处置村级问题。乡级一周一调度、一月一研判,集中处理治理难题。市委常委会每月一调度,对重点问题隐患责任到人,提醒督办,全面处置。今年4月以来,全市累计排查矛盾问题隐患13783个,消除临时性隐患9371个,标识长期防范隐患883项,列入乡村两级季节性、阶段性防范隐患3529项,化解矛盾1261条,隐患办结率93.6%。
“33”路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原平市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始终,以市委1号文件形式,印发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分级制定了33条发展措施,并由书记、市长亲自挂帅,全面实施“壮骨”工程,积极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市、乡、村3级“3管齐下”,致富带头人找准优势,探索发展新路径,建立发展新模式,实现了村级党组织建设与集体产业项目相融并进、共同提升。
“3个强化”为:一是强化党的领导,壮骨先强“心”。坚持把党领导下的村集体经济作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引导346名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村级集体经济负责人,不断完善组织机构、资产管理运营、财务、档案、监督等机制,确保围绕中心,不跑偏、不走样,形成了村社共建、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强化服务功能,补位不越位。积极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这只“看得见手”的作用,在政策、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统筹协调,优化要素集结,做到既不越俎代庖,又在关键环节适时到位,并选任46名本科学历村“两委”干部,极大地提高了村级党组织骨干队伍能力水平,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明确要求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收益金按比例返还项目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安排至少10%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三是强化市场意识,激励加引导。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实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出台《原平市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激励暂行办法》,明确从当年度村级集体经营性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来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村“两委”干部、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工作人员进行奖励,激发经营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王家庄乡弓家庄村蔬菜水果大棚从2009年初的几座发展到现在的700余座,形成了年销售1000余万元的现代化设施农业园区,今年计划在辐射周边村扩展到1400余座棚,并进一步延伸发展农业观光、休闲采摘、农家乐等项目,发展成带动全乡的富民产业。
“3个一批”为:一是示范引领一批。确定80个示范村先行先试,实施了设施农业、特色种植、物业经营、农机服务、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94个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同时,在全市实施农业托管项目促进集体经济增收,确定100个村作为示范村,预计年增收1370万元。2022年,示范村经营性收入预计全部可突破10万元,其中20%达到50万元以上,在全市形成促进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的可推广、可复制典型;二是龙头带动一批。充分发挥产业振兴人才效应,持续深化“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发挥领军人物、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带动作用,回引人才89人创办企业带动集体经济发展,64家优质企业与村集体开展项目合作,77个村实施“村集体+合作社”方式发展集体经济产业,带动效果明显;三是政策扶持一批。坚持批次化推进、差异化发展,在用好中央、省扶持专项资金的同时,市财政列支2000万元作为专项发展基金,依托市级运营公司——原平市同河果业集团有限公司,与晋商银行达成合作意向由其提供放大5倍的信贷支持,每年对100个左右集体经济薄弱村进行重点扶持。截至目前,全市217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5万元,占比62.7%。其中,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102个,占比25.7%;大林乡定丰庄、轩岗镇龙宫2个村达100万元以上。这个市的目标是,力争2025年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3个路径”为:全市各乡镇、村依托地域特点、资源禀赋,挖掘发展潜力,制定5年发展规划,并着眼于当前实施的“一村一策”,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一是“资源开发+特色产业”。依托西山片区煤、铝等矿产资源和山、林、草、坡优势,轩岗镇贾庄村把绿色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平整荒坡荒地和流转土地,进行油菜花套种柴胡7000余亩,每年可盈利100余万元。段家堡乡采用“集体+农户”方式,发展“3黄”产业,全乡养殖黄牛1800余头,种植黄芪、黄花菜2500余亩,可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40余万元;二是“设施农业+休闲观光”。云水镇北三泉村投资300余万元建设高科技大棚,发展特色种植,又结合赵尔陆故居、滴水崖、观上水库、大龙门牡丹等特色旅游品牌,连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壮大村集体经济;三是“服务产业+物业经营”。积极引导有区位优势的乡镇城中村、城边村,科学开发利用村级发展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商铺店面、农贸市场、仓储设施等集体资产,盘活集体资产开展物业租赁。吉祥街道张村成立物业管理服务公司,为周边企业提供物业服务。新原街道新华街多年来科学管理村级资产,仅物业租赁收入每年就可达300余万元;四是“人才带动+资源开发”。沿沟乡兴隆寨村党支部书记刘建会将个人特色农产品加工经济合作社无偿转让给村集体,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0余万元。同川镇上社村回引本土在外人才郝学科返乡创业,建设标准化酥梨培育示范基地,带动集体年增收15万元的同时,解决周边群众就业300余人。
“3进工程”: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建立健全“社区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党总支)——楼宇党小组——党员中心户”4级党组织体系架构,构建了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模式,将党建和服务融入千家万户。
一是支部进小区。全面打造小区物业“红色引擎”,推动创建“红色物业”、“红色物管会”、“红色小区”,组建小区党组织307个、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33个,向30个无党员物业服务企业选派了党建指导员,实现了物业企业党的组织、工作全覆盖,同时,在全市295个小区组建了物业管理委员会,在12个小区组建了业主委员会,实现了307个小区业主委员会(物管会)全覆盖,有效提升了小区治理能力与水平。
二是党员进小区。建立党员双重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在辖区居住的1.2万余名党员全员到社区报到,按照党组织隶属关系、年龄、身体状况等情况,将小区内居住的党员分为在职党员、居民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4种类型分类管理,明确社区党组织对党员的20项考核内容,并由网格和小区党组织对党员参与治理情况实行动态评分,促使党员在小区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目前参与志愿服务6.2万人次。
三是“骑手”进小区。成立快递物流行业党委,引导300余名物流快递、外卖企业等新业态党组织、党员到街道、社区开展“双报到”,组建“骑手”志愿者队伍11支,推动快递物流、外卖配送企业与社区共联共建,引导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城市基层治理。
原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泽介绍,该市下一步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小区党组织、网格党组织、物业企业党组织、物管会(业主委员会)4方联动机制,并针对性地持续开展实战实训,进一步加强县乡村3级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特别是要加强选派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和乡镇综合执法队伍的能力培训,全面提升干部基层治理能力。
(本版图片由原平市委组织部提供)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