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走在全国前列 信贷规模位居全国首位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李少辉、记者罗勉 报道 从广东省有关方面了解到,广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走在全国前列,信贷规模位居全国首位。2021年末,贷款余额22.2万亿元,占全国的1/9,比2012年末增长3倍。信贷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末,基础设施贷款余额4.73万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2.05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37万亿元,5年来规模均翻番。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77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35%,贷款户数249万个。
广东省农信联社相关负责人介绍,其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推出了生猪活体抵押贷款产品,实现“有猪就能贷”。目前,这一创新金融产品已有效带动生猪行业贷款投放80亿元,支持生猪养殖数量800多万头,其中以生猪作为抵押发放的贷款已超过13亿元。这是广东金融的向“新”力。广东银行业投向实体经济贷款年均增长11.2%;境内上市企业数量比2012年末翻了一番;保险业提供风险保障1852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30倍……一项项数据见证了广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十年跨越。
资金围着实体转 科创企业“鱼跃龙门”
8月5日,创立于1999年的江波龙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募集约15亿元资金重点投向存储产业园建设、企业级及工规级存储器研发项目。当天,资本市场给予这只“国产存储第一股”热烈反应,开盘价较发行价上涨76%。
集成电路行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急需金融服务“解渴”,该公司以前,融资方式除了股权融资,仅限于银行贷款。而且,在境内银行授信额度较低、融资成本较高,绝大多数是境外银行贷款。
该公司成长为半导体存储器龙头,实现从“技术型产品公司”到“技术型品牌公司”的跨越,尤其是公司上市进程的推进,在境内银行的授信额度得到提升,并且获得了相对优惠的融资价格,为公司以人民币结算业务所需资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上市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空间都被打开。
该公司是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2年来,发挥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促进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功能,为优质粤企打开融资之门的生动注脚。当前,广东已有77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
一家上市公司,就是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广东证监局局长杨宗儒说,十年来,广东新增上市公司中有451家是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92%。科技创新型企业已成为上市公司主流。
如果将时间拉长到10年的维度,则更能看清广东借力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过去十年,广东不断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各类企业从证券市场实现直接融资达6万亿元;近年来,直接融资连续破万亿,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34%。
经济转型“加速跑” 金融机构点“绿”成金
位于惠州大亚湾东岸稔平半岛的平海发电厂,该厂在发债中选择了‘碳市场履约’及‘单位火力发电平均供电煤耗下降’两个绩效目标与债券票面利率挂钩,并从‘合规’与‘碳减排’两个角度作出承诺。。
去年,这座现代化的火电厂发行了一笔“可持续挂钩债券”,由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牵头承销,发行规模3亿元、期限3年。与普通债券相比,这笔绿色债券里暗含“巧思”——一旦债券发行人未完成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票面利率就有所提高。这笔债券的发行,不仅为发电厂筹集到了资金,还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资本市场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平海发电厂在节能环保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近年来,不仅进行了超低排放、废水深度处理、引增合一、低温电除尘等节能技术改造;还开发了全工况运行节能优化系统、节能煤耗在线监测系统等,节能减排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工行广东分行介绍,可持续挂钩债券是在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下应运而生的创新金融工具,这是全国首单碳市场履约挂钩的债券,也是广东省首单可持续挂钩债券。将债券条款、票面利率与发行人的减排目标、效果进行锁定,既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满足传统行业转型的资金需求;又推动企业有计划、有目标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企业绿色转型的需求更为迫切,金融机构为企业点“绿”成金逐渐成为共识,绿色银行、气候支行、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债券、绿色票据等一批全国或行业“首家”“首单”在广东涌现;广东“碳中和”债券规模、绿色信贷规模和债券规模不断刷新纪录。
数据显示,全省绿色贷款余额从2017年末的3807亿元上升至2021年底的1.43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从2017年末的49亿元上升至2021年底的2200亿元。
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经济转型的新需求,已日渐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抓手。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应运而生,为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过去十年,广东银行业投向实体经济贷款年均增长11.2%;截至2021年12月末,广东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达1.37万亿元,年均增长超10%;近5年来,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增速超30%。
“黑科技”解决“痛堵难”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双升”
“保险公司派人来查勘两天后,赔款就到账了。”今年6月,受汛期影响,广东清远英德地区水稻田受灾,东华镇水稻种植户蔡邦春(化名)没有想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能收到政策性水稻保险理赔款。
灾情一出,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副总经理陈业雄带领科技理赔10人小组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利用“天空地”三位一体的科技定损体系开展灾后应急航测。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一键提取受灾地区24个镇街291条行政村的水田分布地图。我们投入了120架次无人机,仅用2天完成500平方公里水浸受灾区域的航拍作业,覆盖3.5万亩水稻田。”广东人保财险农险部负责人钟志军说,本次理赔出动了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农险科技。
如今,大数据、云计算、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助手、远程查勘等科技的应用,为农业保险精准高效验标、查勘定损、提高承保理赔效率提供了可能。
“这在十年前很难想象。”人保财险清远分公司农险部总经理梁学军感叹。
“以前我们在英德有8台勘察车,一年下来光油费都要50万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到现场勘察。”梁学军说,如今他和同事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看猪”了,“农户用一个APP,就可以给猪照相、定位、量身高和体长”。
现场查勘不能全覆盖、现场测产选样不全面不准确、保险责任原因难确定、核损时间长、理赔周期长、工作量大……这些传统农险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老问题”,在科技面前迎刃而解;线上服务、云端验标、远程查勘、智慧养殖等已成为农险机构的“标配”。
在科技的“加持”下,全省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年均增长30.31%,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从2012年的26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046亿元。保险业提供风险保障1852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30倍。
面对服务实体经济的“痛点、堵点、难点”,广东金融业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