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打出招才引智“组合拳” 聚力打造青年人才集聚新高地
摘要: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先后筹办大中城市联合招聘会、“国聘行动”、网络招聘会、直播带岗招聘会等线上线下校园招聘活动168场,提供就业岗位40.34万个,服务毕业生31.16万人次。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苟俊报道 陕西省西安市秉持“服务人才、赋能发展”理念,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从人才引进、人才就业、人才激励等多个维度,不断强化制度保障、平台保障、服务保障,有效激发了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强化“引才”政策保障,扩充人才招引“蓄水池”。建立“人才+高校+企业”三方协同机制。创新“政府搭台、企业建设、高校助力”合作模式,联合西交大、西工大、西北有色院、西安光机所等驻市重点高校院所,共同搭建协同创新基地,面向海内外吸引招聘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重点引进全球排名前200高校的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完善高层次人才奖励机制。出台《西安市吸引集聚硕博研究生若干措施(试行)》,设立“西安市高层次研究生就业储备池”,及时登记西安地区已毕业未就业硕博人才信息,对“入池”人才加大政策激励,按照博士每人1万元、硕士每人5000元的标准发放“西安硕博人才奖”,持续加大硕博人才吸引力。健全企事业单位人才激励机制。国有企事业单位引进或聘用海内外优秀博士,可按照市场标准采用年薪制或协议工资制。为市属企事业单位引进博士发放安家补助,优先提供人才安居保障,应届博士可优先申请入住市级高端人才公寓。截至7月底,已入池硕博人才2000余人,发放各类奖补资金267.8万元。
筑牢“用才”平台保障,拓宽人才就业“好渠道”。搭建硕博人才就业推荐平台。大力实施“百日千万专项行动计划”,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先后筹办大中城市联合招聘会、“国聘行动”、网络招聘会、直播带岗招聘会等线上线下校园招聘活动168场,提供就业岗位40.34万个,服务毕业生31.16万人次。搭建大学生就业见习平台。积极推动“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加大毕业生见习基地建设力度,积极拓展就业见习岗位,支持大学毕业生就地就近申请参加见习,见习期间享受每月1200元生活补贴。实施就业见习补贴提前发放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未满见习期已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发放剩余期限的见习补贴。截至7月底,全市累计建成就业见习基地1909家,公开发布见习岗位18211个,上岗见习人员5073人,为高校毕业生见习提供了充足的平台和岗位保障。搭建海外人才多元化保障平台。聚焦海外人才需求,推动建设“西安国际人才港”,集成办理省、市各类海外人才服务事项,配套建设高端人才公寓、人才公园、咖啡街区、运动场所等社区生活空间,高标准打造地标式海外人才服务平台和国际人才街区,以一流硬件和一流模式展示发布秦创原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成果,为海外人才、高校院所、企业与第三方机构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助推科技成果孵化转化。
强化“留才”服务保障,营造栓心留人“好环境”。创新“人才+金融”服务保障。推动设立总规模为5亿元的“西安人才发展基金”,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直投运营模式,重点扶持以秦创原为重点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破解人才创新创业初期研发投入高、项目发展融资难等问题,促进人才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依托西安银行成立“西安人才服务银行”,根据高层次人才实际需求匹配相应金融产品,提供免抵押、免担保最高2500万元的“人才贷”等金融产品,推出供应链金融、财务顾问服务,强化全链条人才金融支持。截至7月底,已累计发放“人才贷”23.5亿元。优化人才就业服务保障。打造“西安青年人才驿站”,为“线上”入站大学生提供社保补贴、奖补发放、岗前培训、就业指导等政策优待和就业服务,实现就业创业后即刻兑现补贴资金。“线下”驿站将收储改造部分地铁沿线及产业集中区域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青年人才公寓,为外地大学生提供7天的免费住宿服务,同步设置“就业服务站”,提供招聘信息发布、就业指导、政策解读、社会融入、法律援助、人才交流等全方位配套服务。夯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保障。实施“高校毕业生乐业计划”,对有意愿在西安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最高1000元“乐业补贴”,帮助高校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交通、通讯、餐饮、旅游、读书等方面需求,提升高校毕业生对西安的认同感、体验感,保障毕业生在西安安居乐业。简化西安“乐业补贴”发放办理程序,支持线上申请、线上审核、线上发放,实现“乐业补贴”发放“零跑路”。截至7月底,已为2022届高校毕业生发放西安“乐业卡”10.1万人,累计发放16.89万人,涉及补贴资金3784.61万元。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