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摘要:“四个坚持”为稳粮保供提供有力支撑 “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耕地保护决策部署,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在今年春季召开的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会上,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再次强调。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张汉英 记者郭建军报道 夏末秋初,行走在朔州大地上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土地平坦,道路通畅,田块规整,环境优美,铺展开一幅“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的现代农业新画卷。
近年来,朔州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农田建设要稳数量提质量”的重大要求,从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高度,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紧盯“好田产好粮”、致力“好法造好地”,强政策、强投入、强监管、强效益,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2万亩,全部用于粮食生产,支撑全市粮食产量连年增长。2021年人均粮食占有量790公斤。”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四个坚持”为稳粮保供提供有力支撑 “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耕地保护决策部署,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在今年春季召开的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会上,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再次强调。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朔州市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严守“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全力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事先提早谋划,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建立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库。储备项目明确了建设年度、建设规模、建设地块、建设内容等。今年年初,市农业农村局下发《关于做好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通知》,分类推进项目建设;2020年项目6月底前完成竣工验收;2021年项目在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防控的基础上,分标段、分类型,有序组织复工;2022年项目5月底完成项目评审批复,8月上旬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做到当年项目当年建成。
在项目实施工作中,各级各相关部门深刻把握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不折不扣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用足资源禀赋,以“四个坚持”为稳粮保供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牵引耕地保护,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市人大、市政协专项视察,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和每月调度、每季研判、即时通报约谈的推进机制。
坚持以财政投入带动多元投入,实现财政近三年足额配套资金8272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社会投入上亿元。
坚持以底线思维保障项目安全,严把评审关、质量关、资金关、安全关、验收关,确保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开展“十二五”以来项目“回头看”,问题导向抓整改,对标先进抓升级。
坚持以种粮为主统筹农牧融合发展,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同时结合地处农牧交错带的区位特点,宜粮则粮、宜草则草,以农载牧、以牧促农,形成“草-畜-肥-田-粮”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朔州模式”。
“特优”战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再次强调一下,在地块的选择上,一定要优先选择粮食生产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要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项要求,科学规划好建设内容……”在朔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市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进行认真辅导。
步入高标准农田,平坦的耕地、宽阔的田间道路、完善的灌溉措施,让生长其中的庄稼展示着蓬勃生机。在标准农田建设中,朔州市深入落实“特”“优”战略,切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强化农田建后管护,统筹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防灾减灾并重,突出综合开发,突出示范引领,突出生产托管,实现效益倍增,释放项目潜力,全面促进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雁门粮仓更加充盈。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率提高30%,耕地质量提高0.5个等级,机收率达98%,大批撂荒地变成“淘金田”、坡耕地变成“高产田”、“三跑田”变成“三保田”,累计增产7亿公斤。朔城区、应县、山阴县成为全国产粮大县,怀仁市成为全省产粮大县。今年,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7.14万亩,预计增产大豆800万公斤。在桑干河畔试种盐碱地水稻2650亩,粮食种植结构得到优化。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高标准农田亩均增收300元,并为农业生产托管创造了条件。通过托管地域、品种、地块、服务全面拓展,亩均节本增效160多元。两项合计,带动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2021年的17372元。
生态效应同步显现。项目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耕作层、水系、林网得到有效保护,农田防护面积逐年扩大、水土流失逐年下降,地下水位止降回升,化肥农药施用持续减量,可持续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呈现出粮丰草茂的田园美景。
巩固衔接有效推进。项目建设主要向脱贫县倾斜,2021年达全市75%以上,极大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规模性返贫。特别是加快建设玉米、杂粮等“六大”优质生产基地,实施粮油、果蔬等“四大”百亿元主“产业链”振兴工程,同步强化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形成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态势。
“我们村的1500亩高标准农田按照‘水利农电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硬化畅通、农田林网建设适宜、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的要求于2020年建设完成,采用机械化种植马铃薯后,比原来亩增收2500元至3000元。”右玉县威远镇白塘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创新机制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做出朔州市贡献
“要建立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好工程质量、后续管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设施管用、群众满意、长期受益。”在日前召开的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排查整改工作推进会上,市级分管领导如是强调。
朔州市突出抓好“建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组织形式、工作机制、实施模式、管护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确保高标准农田长久发挥作用,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多做朔州市贡献。
市及县(市、区)均成立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定期调度、分析研判、通报约谈”制度。实行半月一调度,每月一通报,每季分析研判,定期召开推进会,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建设园区成立项目实施专班,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现场遇到的具体问题。
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入全市重点工作任务目标,建立了市、县领导项目工作机制,并纳入县(市、区)年度责任制考核内容,将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配套严格考核办法,年底进行奖惩兑现,形成“上下一条线、左右一盘棋”的齐抓共管局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把施工管理的每一道关口,坚持把日常监管、全程监管、确保质量作为第一要务。从项目源头管理抓起,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度。为切实把好项目前期审批关,朔州市研究制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评审批复工作方案》,委托第三方专业评审机构,从省级农田建设专家库中抽选专家组成项目评审组,确保项目设计科学可行。项目设计评审后,将项目建设规模、地点、内容进行公示,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监理人员全程跟踪,严把工程材料关、建设关。针对项目建设进度缓慢的县区,市农业农村局通过电话、微信督促,现场督导、约谈和直接与县区主要领导沟通的方式推进,收到良好效果。
市农业农村局还组织农田建设专家不定期对县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度、施工和监理资料、工程质量、资金管理等情况进行实地检查督导,针对发现的问题,下发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对工程进展缓慢的县区进行通报批评。县级主管部门则经常深入项目建设工地,对参建各方的合同执行、工程进度、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工程资料、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施工不规范、质量不达到设计要求的,被迫责令立即整改。
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介绍说:“高标准农田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持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抓手。2021年全市建成24.91万亩,超过省定任务17.5%,全省排名第四。“十四五”期间,全市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89万亩,2025年年底累计达到200多万亩,形成渠成网、田成方、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实现增产3亿公斤左右,为全市稳粮保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