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有六个发力点

2022-08-16 14:22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振兴涉及领域宽、地域广、对象多、投入大,需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加快弥补制度短板和薄弱环节,注重业务成本可负担和商业模式可持续,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支撑。

刘 峰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副书记、秘书长刘峰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副书记、秘书长刘峰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应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政治性和人民性,高质量地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近年来,银行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显著。第一,农村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2021年末,银行业机构乡镇覆盖率达到97.13%,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9.97%,做到了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第二,农村信用基石得到夯实,农户信用档案建档率逐步提高。其次,是金融资源持续向乡村地区倾斜。银行业不断加大涉农领域信贷投入,截至2022年6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3.1%。与此同时,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质效也在不断提升。优先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国家重点关注的种业安全、谷物种植等列为鼓励进入类重点行业。最后是各项金融服务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有效。加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设立专营乡村振兴的服务机构和团队,提高专业化运营和服务能力。

乡村振兴涉及领域宽、地域广、对象多、投入大,需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加快弥补制度短板和薄弱环节,注重业务成本可负担和商业模式可持续,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支撑。

一是打造广覆盖、有差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发展程度、金融服务需求差异较大,亟待建立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差异化金融服务体系。部分地方中小银行对大型银行业务下沉感到有压力。建议不同类型银行应找准自身职能定位和优势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应加大转贷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满足期限长、投入大、收益低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资金需求,探索针对“三农”业务的风险共担转贷款产品,通过与转贷行风险共担方式,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大中型商业银行应依托网点覆盖面广、业务类型全、科技实力强的优势,坚持信贷资金源于当地、用于当地、小额分散原则,加大首贷、信用贷投放力度,将县域分支机构存贷比提升至合理水平。地方中小银行应依托人缘地缘亲缘的距离优势、亲和优势,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服务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

二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当前,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仍较为落后,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实践中,银行既无法准确掌握客户资产状况等基本信息,也缺乏征信用信记录等信用信息,从而衍生出农村金融消费活跃度不高等问题。建议推动建立由政府主导、各方共同参与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联动机制,通过提高农户信用档案建档率、优化评定农户信用等级机制、培养农村诚信文化等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挥好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和风险补偿基金增信担保、减费让利的作用,健全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公司风险协同分担机制。有效盘活农村土地、制度等要素资源,适度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和方式。

三是强化数据信息整合能力。目前,各地陆续建立了涉农信用信息的金融服务平台,但数据更新迭代频率不高,应用场景不丰富,数据可用性较低。同时,商业银行单体采集还存在成本高、重复作业以及信息可信度不高等问题。建议在完善各地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基础上,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各地平台间高效互联互通,通过可信手段建立涉农数据传输共享机制。推动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归集、共享和应用平台,整合农村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农业补贴、税收、保险、乡村建设项目等涉农有效数据,提高公共数据开放程度、效率,在信息查询、供需对接和抵押登记等方面为供需双方提供便利。完善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制度,扩大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应用,推动各类农村动产融资业务快速增长。

四是拓宽多元信贷资金渠道。目前,涉农领域相关的结构性货币支持工具以央行支农再贷款为主,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支农再贷款余额5161亿元,相较于高达40多万亿元的涉农贷款余额来说,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进一步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用好涉农再贷款政策,如对涉农贷款增量部分可按比例提供激励资金等。另一方面,积极发挥资本市场撬动社会资本、高效配置资金的优势,充分利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且利率中枢下移的窗口期,比照小微企业金融债发行模式,支持商业银行发行乡村振兴金融债,为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稳定、低成本资金。

五是着力破解“新市民”金融服务难题。新市民中包含了大量农村人口,这些群体的创业形态、收入状况、融资需求等与传统金融服务的适配性较差,存在新市民金融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新市民金融服务也属于广义上的三农金融服务。因此,建议银行机构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新需求,针对新市民群体灵活就业、流动性大等特点,通过优化已有产品、开发专属产品、创新信用评价手段、提高受理和审批效率等,扩大产品和服务供给。同时,进一步做好金融知识普及,合理减免费用,降低贷款利率,推动降低新市民金融服务成本,提高新市民获得感。此外,健全城乡金融资源双向循环的服务体系,畅通城市居民到农村投资兴业的渠道,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聚集。

六是进一步提高数字金融服务水平。当前,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仍存在功能相对单一、服务成本较高等问题偏远地区还存在尽职调查阻碍大、授信缺乏有效数据支撑、贷后风险管理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建议加快提升农村数字金融水平,推进全流程数字化移动展业,引导涉农主体通过线上渠道自助获取金融服务;开展农村网点服务模式创新,将流动金融服务和自助银行服务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涉农供应链金融服务,高效整合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依托核心龙头企业,深度挖掘、快速响应场景需求。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对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完善信用评价模型和风险监控机制,将经营数据转变为融资信用,有效解决抵质押难题。

推动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强化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深刻把握金融发展规律,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作者系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副书记、秘书长)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