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金同心”谱一曲推动藏区共同富裕的时代乐章
摘要:成都市新津区以非常之举诠释“援藏精神”,以数字科技赋能产业创新突破,6年累计引进和投入各类资金1.6亿余元,实施对口帮扶项目122个,为阿坝州小金县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能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何子蕊、记者王进报道
夏日里,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沃日镇木栏村,阳光明媚、清爽宜人,郁郁葱葱的树上苹果挤满了枝头,一栋栋造型别致的共享农庄掩映其间,人们争相驻足留影。
在小金县八角镇八角村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正在给果树“拉枝”的村民杨斌笑得合不拢嘴:“土地租金加上在里面务工收入,一年下来有5万多元,苹果亩产值最高可达2万元,以前种玉米和土豆,不算劳力,家里一亩地也就收入1千多元钱”。
近日,记者一行在成都市新津区对口支援阿坝州小金县的一幕幕见闻,令人感动!这些见闻的背后,是新津区“津金同心”助力藏区脱贫攻坚到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创新实践,更是该区对新时代“援藏精神”的生动诠释。
一个苹果
铺展乡村振兴画卷
7月11日,新津区和途远集团联合发起的“我在雪山脚下有棵苹果树”新型互联网助农活动在小金县木栏村启动。活动致力通过技术赋能和服务构建,为该村实现一万棵果树认养、帮助每户果农每年实现一万元收入、最终实现村集体每年增收一百万的“三个一”目标。而在此前,“雪山脚下的木栏村”刚刚成为该村与世界对话的全新代名词。
2019年,新津区将在天府农博园张河村探索形成的“互联网+共享经济”模式复制到小金县,在乡村这块“主板”上插入“互联网+共享农庄”“芯片”,建成“农博+小金•苹果共享农庄”,当年5月,阿坝州第一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证在木栏村颁发,由此拉开了四川三州地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与脱贫再发展的序幕。
“共享农庄对木栏村的改变太大了!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小金县沃日镇党委书记阳代兵说,现在村里入股的农户每年可获得1.2万元/亩的项目保底收益,带动村民改造9户非标民宿,开发农事体验区60亩。农庄运营以来,已精准导入游客10万余人次,销售特色农特产品400余万元,村集体分红68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300元以上。木栏村变成了一个集休闲观光、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目前,新津这一共享农庄模式已在全国18个省50个市县区复制推广,并入选中央党校脱贫攻坚实践案例。今年以来,新津区与途远和58集团等深度合作,以苹果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项目策划及实施,仅仅只是该区围绕资本赋能、数字赋能、人才赋能,推动小金产业项目迭代升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
在途远集团创始人兼CEO石绍东看来,小金苹果之于共享农庄、木栏村甚至小金县的发展,有着更为深厚的乡村振兴逻辑,相信这种共享农庄的迭代升级,能够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多可能……
的确,搭建“平台公司+村集体经济+社会资本”共生发展新平台,助力共享农庄“小金卡、住全国”;打造“头部企业+数字赋能+树立品牌”产业发展新模式,助力农特产品“买小金、卖全国”。目前,新津已助力小金形成3万余亩以上优质苹果产业带,带动农户4200余户,年人均增收600元;小金牦牛适度规模养殖覆盖农户460余户,年户均增收1.2万元;高山生态蔬菜种植带动5000余户菜农,菜农人均增收1200余元……
新津孜孜不倦的探索创新精神,不断培育发展乡村新业态、新模式,让沉睡的资源变成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正把小金苹果变身成为老百姓的“致富果”,并通过数字和科技赋能,带动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必将催生小金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和产业蝶变重生。
“盛日寻芳芳常在,金津联情情更深”。正如小金县县长刘明刚所说,新津坚持自己所能、小金所需、人民所盼、未来所向,不断创新帮扶理念,为“津金同心•共同富裕”注入了新活力,在小金脱贫攻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津篇章”。
一支队伍
培育带不走的精神
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为了给甘沟村建牦牛养殖项目,前面铲车挖路、后面车子走,45度的陡坡上,当时坐了3名援建队员的那辆车打滑、刹不住直往后退,后轮悬在了半空中,下面是万丈悬崖。回想起来,至今还心有余悸……
7月12日晚上,忙完了一天工作的新津对口支援小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项目组组长李霑,回忆着种种艰辛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能吃苦、挨冻受饿、不怕累那是援建队员的基本素质,小金山高路远、悬崖峭壁,海拔5000米的都有。最缺的是资金、信息、技术和人才,而我们更多的就是要如何输入好的理念、引进企业和项目,带动他们发展。”
据介绍,2021年新津新一批对口支援队伍进驻小金以来,25名队员主动出击,通力协作,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一个乡一个乡去摸排,问需求、找项目、做策划,短短两个月时间,跑完了面积达5571平方公里的全县18个乡镇。正是这种执着精神,让一个个大企业、好项目纷至沓来。
沃日镇甘沟村建起了近千平方米牦牛种养项目,为村集体带来每年8万元固定收入和上百万固定资产;美兴镇下马厂村建起山地种养循环立体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引进1800万元迭代升级小金牦牛养殖“4218”模式。这两个项目年出栏牦牛约2400头,实现综合产值820余万元。“强链补链+联农带农”,推动全县形成“种养宰加销服”牦牛全产业链。
新津区投入100万元的八角镇八角村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面积达116亩,今年9月挂果、亩产可达5000斤,丰产期高产可达7000斤、每亩收入2万元以上,村集体今年已获收益11万元,吸纳务工3000余人次,农户土地流转总收益达162.4余万元……
工作队综合组组长、小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文小青说,“我一家四口分居三地,大家见面的时间很少,感到亏欠最多的就是两个小孩,但我从无怨言,就是想尽量多的为小金尽一份力,遇到没做好的还有一些愧疚,感觉自己的能力和老百姓的期待还有差距。”
工作队队员张阳,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经常走村串户,一天下来,晚上腰痛得睡不着觉。他说“我在这个村一年,我可能叫不出每一个村民的名字,但我保证这个村的每一户人家能认识我张阳!他们有啥子事情,都可以找我……”
“这样的同志在我们的队伍中还有很多!他们都是各个战线精心挑选出来的骨干,有能力和情怀。”工作队领队、小金县委常委、副县长周振林说,如果要问新津援建队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6年来又给当地带来了什么?或许可以从这些人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6年来,新津区先后派遣支援干部人才447人,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6亿余元,实施对口帮扶项目122个,帮助小金县突破了一批难事急事、办成了一批实事好事。”小金县委相关负责人深情地说,“他们把小金当故乡,视群众为亲人,始终坚守一线、吃苦耐劳,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用实干和实绩赢得了干部群众好口碑,为我们树立了模范榜样。”
一场“革命”
蹚出共同富裕路径
7月12日下午,日尔乡木桠村“开源农业”老板黄正江正在田间和村民一道,收割生菜准备运往重庆,“新津援建”的字样在每个菜筐上清晰可见。4年时间,该公司年产量已达到5000吨、收入1600万元,带动周边近600户村民亩均增收9000元。
“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新津的援助!援建队光周转框就买了8800个,还支持40万元,帮我们在成都一批发市场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批发)档口,这种实打实的援助,给公司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黄正江说。
“既授鱼、更授渔”“输血加造血、长项补弱项、协助不包揽”。这是新津一直以来坚持的帮扶和援建思路,据周振林介绍,近年来,新津聚焦“五大振兴”,运用“新津思路、新津经验、新津办法”解决小金县问题,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成效明显。农村发展治理取得新突破。
以日尔乡董马村为例,该村在援建队指导帮扶下,探索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社会治理体系,形成《村规民约》,制定《村民自治管理办法》,建立“积分超市”等。干部用心、干群用力、全民用情,创新模式机制,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初步实现了大事小事不出格,矛盾纠纷不上交……
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已全面展开,新津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新津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津区会同小金县科学编制的2021~2025年对口帮扶《规划》已颁布实施,要继续以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为重点,通过数字赋能等手段,推动小金牦牛养殖支柱产业壮大,促进小金教育水平提档升级,推动智媒宣传提质增效,树立更多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7月12日,“津金同心•共同富裕”产业支援签约仪式在小金举行,苹果园共享农庄深度合作经营、小金牦牛全产业链开发、夹金村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度假产业开发等7大产业项目签约。今年9月,由新津对口支援工作队组织策划的全国首届牦牛产业发展峰会将在小金县召开。此举标志着新津援建小金产业项目合作迈上新起点。
大道如虹,初心如磐。按照《规划》,未来五年,新津区将投入支援资金5300余万元,聚焦小金苹果、高山玫瑰、酿酒葡萄、生态蔬菜、高原牦牛等五大主导产业,全面加快牦牛产业生态链建设项目、高端品质樱桃示范基地等19个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动新津区委决策部署和支援帮扶项目在小金县建成落实。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当前农村普遍面临的“缺人”现象和人才方面的重点薄弱环节,新津将依托“名校引领+合作办学”建设“新教育”项目,依托“人才培养+结对帮扶”,建设“新人才”项目,开展小金县“一把手”专题培训、村(社区)干部提能培训、民宿餐饮“最美阿孃”和“最美厨娘”培训、“一对一”和“师傅带徒弟”传帮带活动,努力为小金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干部人才队伍。
小金县藏名攒拉,拥有四姑娘山和夹金山等多个著名旅游景观,被誉为大渡河上游“绿色生态屏障”。近年来,该县以“五个小金”为统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小金新征程。但受区位、交通等条件制约,经济基础弱、产业发展慢。对于七万六千小金县人民来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注定将是一场革命,脱贫攻坚后的藏区援建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