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可圈可点 中国经济下半年要进一步恢复活力
摘要:此外,经济波动就像海浪波动一样,是常事。无论是个体还是企业,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既要看到当前形势的变化,也要看到中长期的结构性力量,并且协调好这一组关系。
陈玉宇
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深度下跌,5月份降幅收窄、6月份企稳回升,最终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7月15日,我国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对外公布。如何理解上半年经济数据?下半年政策该何去何从?相比全年是否能够实现5.5%的增速目标,笔者更关注经济的健康发展,下半年中国经济要想恢复活力,并恢复到中长期的潜在增速水平,需要重点关注四个关键问题:解决总体需求不足的问题,杜绝疫情防控的懒政怠政,出台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恢复,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
此外,经济波动就像海浪波动一样,是常事。无论是个体还是企业,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既要看到当前形势的变化,也要看到中长期的结构性力量,并且协调好这一组关系。
上半年经受住罕见冲击仰赖三个关键因素
其实,2022年1~2月份的经济增长是乐观的,是超过人们预期的。在去年年底经济增速有所减弱的基础上,显示出强力反弹迹象。但是从3月份开始,尤其是在4~5月份,我国经历了40年经济增长历史上少见的负面冲击,在短时间内对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具体表现为经济数据下降。整个二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是0.4%,个别省份甚至出现-10%以上的增长速度,大多数省份的表现也都不如平时。此次不仅是某些重点地区受到严重冲击,全国范围内也都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这样严重的一次短期负面冲击,此前我们很少遇到。4月份经济的深度下降,甚至引起了各方对此问题的焦虑,但到了5月份降幅收窄,到了6月份,很多指标都已由负转正,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企稳回升”了。
如何看待这次冲击以及我国经济的表现?第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表现出了应对经济巨大波动的能力,反应快、力度强。党中央、国务院从4、5月份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稳经济大盘的政策,从而使得5月份降幅收窄,6月份经济企稳回升。这说明,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这些年来在应对各种各样经济冲击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
第二,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经济体量规模、市场经济的活力等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能经受住这样一次严峻考验,说明我国经济的内在活力和韧性都很强。从中长期来看,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第三,此前为防范风险所做的基础性工作发挥了作用。比如,由于经济下行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影响,市场起初可能担心出现债务危机、流动性危机,甚至大面积的破产危机。但后来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在这两个多月里快速起到了作用。而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离不开疫情之前的几年所做的去杠杆、清理影子银行、重点解决关键领域内隐藏的风险、防范发生系统性风险等基础性工作。
以上这些,是我们能够迅速扭转经济深度下跌局面的关键性因素。
下半年经济恢复活力需要重点关注四个方面
下半年我国经济要恢复活力,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第一,要认识到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需求不足”的特征。这是由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由此也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并从需求侧逐渐传导到供给侧,最终影响经济的活力。比如,当企业发现销售不畅的时候,就会采取减少原材料购买的行为,那么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需求不够强劲、销售不畅、资金不足、流动性困难、生产收缩等。我国下半年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人们的消费减少方面。
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人们的收入增长缓慢,整个上半年的社会零售总额基本上接近零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432亿元,同比下降0.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2706亿元,下降0.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726亿元,下降0.3%。
从政策上讲,下半年仍然要着力解决需求疲软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空间是有的。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对储户的一份调查显示,公众的储蓄意愿上升了,这也意味着公众消费的意愿下降了。但当公众看到经济开始回升,未来的收入预期在变好,那么消费走强的概率就会上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上半年消费低迷的局面。
第二,还需要解决懒政怠政的问题,需要更加认真地总结上半年的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上半年有许多地区其实处理得很好。当我们能够在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更加科学的平衡,而不是懒政——但凡有了1个病例就封城,那么经济也会更加有韧性和活力。这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做好流行病学调查,也许会付出一些成本,但这些成本并不是非常巨大的,比如,为了防范疫情,可能会使得经济少增长0.5个百分点;但是如果不讲科学、懒政怠政,完全不顾经济活动的规律,片面加码,造成很多经济活动受到伤害,就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影响。
所以下半年能够既防住疫情,又使得经济回到稳健的中长期增长轨道上非常重要,只要我们努力,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第三,房地产在我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大约是15%,对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很重要,但这个行业从去年开始产生的一些问题一直延续到今天。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4%,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8923万平方米,下降22.2%;商品房销售额66072亿元,下降28.9%。
房地产投资行为有时候跟消费行为不一样,人们在消费方面并不太会作出巨大调整。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71430亿元,同比增长6.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1%,制造业投资增长10.4%。其中,制造业投资表现还不错,随着基础设施投融资工具的完善,也逐渐变得强劲。但是,房地产投资现在是拖累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下半年能不能使经济稳健,回到中长期增长轨道上来,解决好房地产市场的信心、风险问题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流动性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较好地解决房地产的结构性问题,即某些大的房地产集团过度负债所带来的隐性风险,我们要把这些问题放在一个中长期的思考框架和政策体系内去考虑和引导,逐渐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市场监管、金融监管以及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城市化的一些政策引导,使得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这是中长期的任务。当前紧迫的任务则是,要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能够获得足够的流动性,去完成一些正在建设的项目。
当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的能力有所提升,受到的约束有所减少,得到的支持有所加强,那么房地产市场下半年开始恢复正常是有可能的。
但是,如果不着力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很多房地产商就会因为流动性的限制难以完成一些原定的项目——这些项目里边有好有坏,那么好的项目由于暂时缺乏流动性而无法完工,进而购房者就会以更消极的心态去面对——“我干吗要去购买?”如此,购和产两端都变得疲软衰退,进而拖累整个经济。
总之,下半年既要从中长期结构改革的角度,又要从短期提振房地产投资的角度来着力,努力解决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使得房地产市场重回正常轨道。
第四,要解决民营经济的活力问题。上半年无论是增长还是投资,民营经济的表现只能说是“及格”。民营经济的活力问题主要体现在,它受到的约束是硬约束,在经济动荡和经济波动当中反应更加敏感。如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努力,可以迅速让中国经济从深度下跌到企稳回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出台一揽子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支持民营经济,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除了纾困、提供金融支持和减税等外,还应包含改善营商环境。地方政府和各级经济主管部门,需要正确认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扮演的角色,使营商环境短时间内得到更大的改善,让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创业者能够恢复信心乃至增强信心,这是下半年应该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只靠宏观政策的支撑,使得中国经济回到中长期稳健增长轨道,只能支撑一段时间,更主要的还是要靠市场主体的活力,才能够使得下半年的经济回到健康的增长轨道上,并能够走得更稳更远。
应对经济波动须协调好短期和中长期两种力量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笔者认为,经济波动就像海浪波动一样,是常事,但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无论是作为雇员还是作为企业家,既要看到当前形势的变化,也要看到中长期的力量,并且协调好两者。
经济遇到短期负面冲击,无论这种负面冲击有多大,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宏观政策体系不够健全,不能够迅速地做出反应,任凭悲观共识形成,使得经济一轮一轮地传染、一轮一轮地衰退下去,造成原本没有问题的经济部门也受到拖累,这样整个经济想要再恢复就变得很难了。
今年4月份经济下滑明显,最终在政府强有力的宏观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支持下得以扭转。例如,人民银行向中央政府上缴结存利润逾万亿元,这笔资金极大地增强了今年中央财政的纾困能力,以及应对经济巨大冲击的能力。
总体上,我们的宏观政策这一轮的表现可圈可点。有关部门发现问题早、出手快,出台的政策全面,使得二季度经济虽只增长0.4%,但是发展态势是好的。
笔者注意到,一些传统产业如水泥是负增长,但是高科技制造业投资增长非常快,特别是电动汽车增长很快。这表明我国经济仍然处在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展现了一定的活力。
总体上看,即便没有今年二季度的疫情冲击和由此导致的暂时的经济下滑,中国经济的活力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掘和加强。
中国新创企业的数量,新创企业所扮演的角色,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中国经济成长的普惠性,所有这些可归结为一句话——“高质量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的活力还需要依赖于方方面面的努力,以及更加深入地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为此,我们必须着眼于中长期改革,努力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活力,虽然这一任务仍任重道远。
(作者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