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国际通胀愈演愈烈 国内物价温和上涨

2022-07-16 10:58 中国发展网

摘要:近两年来美西方国家出现多轮大范围的疫情反复,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国际海运遭遇阻滞,全球生产供应受到影响,大宗商品供给不足、价格高企。

受欧美国家前期超宽松货币政策、疫情失控、逆全球化、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影响,美国通胀创40年来新高,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发生恶性通胀,全球通胀愈演愈烈。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刺激政策温和克制、保供稳价效果显著,今年以来我国CPI温和上涨,PPI涨幅逐月回落,通胀水平明显低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和俄罗斯、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我国在保证国内商品稳定供应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出口,为稳定全球物价贡献“正能量”。当前,通货膨胀成为全球经济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面对输入性通胀压力,我们必须要落实好保供稳价政策措施,着力办好自己的事,为经济平稳运行创造良好环境。

一、美欧通胀创数十年来新高,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发生恶性通胀

(一)主要经济体通胀愈演愈烈

美国通胀水平创40年来新高,具有普遍性上涨特征。2022年以来,美国CPI月度同比涨幅均高于7.5%,6月份同比上涨9.1%,创1981年11月以来新高。美国物价具有普遍性上涨的特征,6月份能源价格同比上涨41.6%,交通运输上涨19.7%,食品上涨10.4%,住宅上涨7.3%,服装上涨5.2%,娱乐上涨4.6%,医疗保健上涨4.5%。2022年以来,美国PPI月度同比涨幅均高于10.0%,6月份同比上涨11.3%。

欧元区通胀急速上行,创有该项统计以来新高。2022年以来,欧元区调和CPI由1月份的5.1%快速上涨至6月份的8.6%,创1997年有该项统计以来新高。其中电力、燃气及其他燃料价格同比上涨43.5%,明显高于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涨幅,食品价格同比上涨8.9%。2022年以来,欧元区PPI月度同比涨幅均高于30.0%,5月份上涨36.3%。

日本通胀水平创7年多来新高。2022年以来,日本CPI同比涨幅由1月份的0.5%快速提高到5月份的2.5%,创2014年10月以来新高。其中电力价格同比上涨18.6%,天然气上涨17.0%,食品上涨4.1%。日本PPI高位运行,2022年1-6月份,PPI同比上涨9.4%,其中4月份上涨9.9%,创40余年来新高。

新兴市场国家通胀水平普遍高于发达经济体,部分国家发生恶性通胀。2022年5月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CPI同比分别上涨17.1%、11.9%、7.0%和6.6%,土耳其和阿根廷更是高达78.6%和60.7%,涨幅明显高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俄罗斯、巴西、南非PPI分别同比上涨19.3%、10.7%和14.7%,土耳其和阿根廷涨幅高达138.3%和56.8%,出现明显的恶性通胀态势。

(二)四大因素推动国际通胀愈演愈烈

能源、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引发全球主要经济体物价水平快速上涨,主要受四方面因素影响。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欧美国家采取超常规宽松货币政策。2020年为应对疫情,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出台了超宽松货币政策,实施量化宽松措施,大规模投放流动性。美联储总资产由2020年2月底的4.16万亿美元扩张至2022年6月末的8.91万亿美元,增加了1.14倍。此外,美国政府共推出7轮财政纾困救助法案,总金额达6.68万亿美元。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刺激了欧美等国国内需求,但同时也推升了大宗商品价格,成为高通胀的重要推手。

二是应对疫情不力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部分欧美国家应对疫情不力,近乎“躺平”,新冠肺炎感染人数持续攀升。截止到7月15日,美国新冠肺炎感染人数近9000万人,占总人口的27%。近两年来美西方国家出现多轮大范围的疫情反复,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国际海运遭遇阻滞,全球生产供应受到影响,大宗商品供给不足、价格高企。欧美国家在政策刺激下需求旺盛,而产业链供应链因疫情受阻,造成供需错配,进一步推升商品价格。

三是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加剧。近年来,美国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坚持美国优先,掀起全球化逆流。特别是对中国极限施压,大搞贸易摩擦,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严重损害了全球贸易畅通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征关税直接抬高美国商品进口成本,推升物价水平。根据全美零售联合会统计,加征关税导致美国进口商多缴纳1365亿美元税款,并转嫁到了相关商品价格中,成为推高商品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取消对华商品加征关税可以使美国物价下降1.3个百分点。此外,贸易保护主义还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类要素不能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部分企业迫于美国压力,改变供应渠道,不利于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导致产品价格上涨。美国还对特定企业和产业链进行制裁,人为阻断、扭曲产业链,降低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成本,推升相关商品价格。

四是乌克兰危机及美西方对俄制裁。北约不断东扩压缩俄罗斯地缘政治空间,最终引发乌克兰危机,与此同时,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发起多轮制裁,俄罗斯实施相应的反制措施。俄罗斯是全球重要能源、化肥、工业金属出口大国,原油产量约为1100万桶/天,是全球第二大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乌克兰和俄罗斯均是世界重要的农业出口大国,乌克兰是全球小麦第 5大和玉米第 4大出口国,俄罗斯是全球小麦第2大和玉米第7大出口国。乌克兰危机导致原油、天然气和粮食等相关产品供应紧张,多国采取农产品出口管制,加剧粮食等大宗商品供给紧张局面,导致多种大宗商品价格再度高位上涨。

二、我国物价涨幅温和可控,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一)我国CPI温和上涨,PPI高位回落

CPI总体温和回升,非食品价格涨幅扩大。1-6月,CPI同比上涨1.7%,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比2021年全年提高0.8个百分点,低于3%的调控目标1.3个百分点。CPI月度同比涨幅逐月提高。受疫情散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影响,1-6月份CPI同比分别上涨0.9%、0.9%、1.5%、2.1%、2.1%和2.5%,涨幅略有提高。核心CPI涨幅总体稳中略降。1-6月份核心CPI同比分别上涨1.2%、1.1%、1.1%、0.9%、0.9%和1.0%,涨幅处于0.9%-1.2%的区间内窄幅波动。非食品价格涨幅扩大。受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影响,国内能源价格涨幅较高,带动消费品价格上涨,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2%,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约拉动CPI上涨1.8个百分点。

PPI涨幅趋缓逐月收窄,对CPI传导效应减弱。1-6月,我国PPI同比上涨7.7%,比2021年全年涨幅回落0.4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回落1.0个百分点。PPI涨幅呈逐月回落态势。从同比看,6月份PPI上涨6.1%,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比本轮最高点2021年10月回落7.4个百分点;从环比看,6月份PPI环比持平,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比本轮最高点回落2.5个百分点。PPI对CPI传导效应减弱。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强,工业消费品领域竞争激烈,工业产品和相关服务供给充裕,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生产成本提高向消费领域传导尚不明显,难以带动消费者价格快速上涨。今年以来,PPI和CPI剪刀差呈逐月收窄趋势,1-6月PPI和CPI剪刀差分别为8.2、7.9、6.8、5.9、4.3和3.6个百分点,对CPI传导效应较弱。

(二)我国物价涨幅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我国有效应对疫情,大力实施保供稳价政策,通胀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疫情发生后,我国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生产持续恢复,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产业链供应链中心之一,不仅有效保障了国内商品供应,还通过扩大出口,保障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商品供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他经济体物价上涨压力,为缓解全球通胀压力贡献“正能量”。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刺激政策温和克制,及时出台保供稳价政策,物价涨幅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1-5月,我国CPI同比上涨1.5%,比美国、欧元区分别低6.7、5.3个百分点,比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分别低12.4、10和5.3个百分点。我国PPI同比上涨8.1%,比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分别低2.6、26.2和1.2个百分点,比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分别低18.1、8.1和3.3个百分点。

三、全球通胀将维持高位,我国有能力实现物价调控目标

全球通胀中枢抬升,美欧等国通胀短期内仍将维持高位。新冠疫情、逆全球化和乌克兰危机等支撑全球通胀的重要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全球通胀中枢水平将处于高位。当前新冠疫情仍存在不确定性,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尚未完全恢复;乌克兰危机短期内难以明显缓和,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欧洲试图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原油、天然气和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仍将维持高位运行态势;逆全球化仍将持续,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增加导致贸易成本上升,美国加征关税对高通胀推波助澜,产业链本土化和区域化阻碍资源优化配置,导致用工和供应链成本增加。因此,短期内美欧等国通胀水平仍将维持高位。

我国物价有望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能实现全年物价调控目标。从供给看,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强,主要工业品供给充裕,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库存充裕,生猪产能合理充裕,工农业产品供给有保障,物价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从保供稳价政策看,对关系基本民生的重要商品,围绕畅通生产、流通、消费等多环节,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调控手段,保障重要民生商品有效供给和价格总体平稳;对快速上涨的大宗商品,通过供给和需求双向调节、现货和期货市场联动监管、预期引导等多种政策措施,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作用,遏制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总体看,我国不会出现物价全面上涨的通胀情况,下半年消费价格将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能够实现全年预期调控目标。(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财金研究室副主任 张前荣)

责任编辑:李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