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出台生态环境领域服务经济稳定增长21条措施
摘要:《若干措施》立足深圳市生态环境系统职能定位,将支持经济稳定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结合,构建涵盖项目落地、生产经营、转型发展等全流程、多层次的政策举措体系,解决企业困难问题,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黄少慧、蔡勇跃、记者罗勉报道 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为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关于稳定经济增长重大决策部署,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该局于7月7日正式发布实施《深圳市生态环境领域服务经济稳定增长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结合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聚焦企业“痛点”、“难点”、“堵点”,紧紧围绕扎实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服务经济稳定增长各项工作落实落细的要求,在持续增强服务效能、优化创新执法监管、多措并举助企解难、发展壮大环保产业、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等六个方面提出21条具体措施。
精准服务企业需求
《若干措施》基于当前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充分衔接国家、广东省最新要求并借鉴地方政策制定实施经验做法,在部门摸底调查、辖区先行先试政策梳理、专家咨询、重点企业意见征集等基础上,围绕“一个主线”,紧扣“两个聚焦”,做好“三个突出”,提出一系列激发企业绿色活力、服务经济稳定增长的措施。
“一个主线”:以优质生态环境服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
“两个关键”:聚焦精准服务企业需求,聚焦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个突出”:突出优化服务帮助,助力项目落地,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突出精准纾难解困,全力保障企业稳定生产;突出用好用足各项政策,激发经济稳定增长的内生动力。
持续增强服务效能
《若干措施》在持续增强服务效能、优化创新执法监管、多措并举助企解难、发展壮大环保产业、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等六个方面提出21条具体措施。
在持续增强服务效能方面,主动服务重大项目环评审批,优化“绿色通道”环评审批,试点开展“打捆”环评审批。全面推动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依法简化或豁免项目环评。有力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全面落实审批服务“一网通办”制度。
在优化创新执法监管方面,实施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入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实行首违不罚和轻微不罚制度。大力推行非现场执法,广泛实行“探头站岗、鼠标巡逻”。建立健全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探索推行“承诺+修订、一次办完”信用修复机制,推行企业自证履行生态环境法律义务模式。
在多措并举助企解难方面,深入企业开展技术帮扶,积极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加强企业政策法规服务,引导企业开展环保合规体系建设。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探索设立辖区重点企业“观察哨”,创新优化服务模式。
在发展壮大环保产业方面,加快环保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加强生态环境技术创新,推动先进技术应用,推进环保装备产业化。深化环境治理综合服务模式,加强“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合作,探索“抱团出海”机制,推动企业开拓国际环保市场。
在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方面,重点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措施。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保障,深入推进气候投融资工作,助力推动“双碳”工作落实。
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方面,加大企业治污支持力度,积极组织企业申报中央、省、市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储备库,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纳入市生态环境专项资金资助范围,按照不超过建设费用的5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予以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发电机组、非道路移动机械、锅炉等污染治理项目予以补贴;实施工业集聚区规范化建设资金补贴,鼓励已建成投产企业自愿将整体或配套污染车间搬迁入专业产业园,结合企业废水排放情况进行补贴,按企业原环评批复和原排污许可证中日排放水量指标,一次性补贴500元/吨,超过50万元的,按50万元补贴;对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减少污染物排放成效显著的清洁生产审核优秀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
全面推行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 加速重大项目落地
《若干措施》立足深圳市生态环境系统职能定位,将支持经济稳定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结合,构建涵盖项目落地、生产经营、转型发展等全流程、多层次的政策举措体系,解决企业困难问题,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综合改革试点,此次出台的政策在生态环境领域服务经济稳定增长方面有多项创新政策举措,比如:在全国首先全面推行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简化项目审批,降低审批成本,加速重大项目落地;以正面清单和信用评价为依据,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制度,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承诺+修订、一次办完”信用修复机制,对企业精准画像,依托科技手段分类施策,做到无事不扰、最少干预;专题活动和定点帮扶相结合,主动对接、主动上门、主动服务,精细化服务企业;在全国首创重点企业“观察哨”模式,聘请企业作为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推广、政策实施等工作“体验师”;以减污降碳为核心,以点带面,开展政策创新研究和试点建设实践,首开先河推动工业废水委托水质净化厂处理模式。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