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中的深意

2022-07-05 10:27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金秋,“坚持人民至上”,写进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

   

6月25日是拉林铁路通车一周年。拉林铁路是川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藏自治区境内首条电气化铁路,铁路全长435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截至2022年5月31日共运送旅客103万人次,运送货物3.69万吨。图为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境内。新华社

6月25日是拉林铁路通车一周年。拉林铁路是川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藏自治区境内首条电气化铁路,铁路全长435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截至2022年5月31日共运送旅客103万人次,运送货物3.69万吨。图为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境内。新华社

杨  禹

到地方考察,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情况、作出部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2021年,他先后11次到地方考察。在习近平总书记勤勉的考察足迹中,有关切、有谋略,有深意、有深情,值得我们细细体会。

2021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加大对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的时政新闻报道力度,努力创新报道方式。新举措之一,就是把我作为评论员派往考察现场。这一年,我加入总台的时政报道团队,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的脚步,历春夏秋冬,走大江南北,一路观察体会,做“时政现场评”,更是在一路努力地学习、领悟。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走进过10多个村庄。小村庄里有大战略。之前几年,他到农村地区考察,往往先看脱贫攻坚。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乡村,我体会有“五看”。

头两个“看”,是在村外。一是看庄稼的长势。2021年5月,在赴丹江口水库渠首考察途中,他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他说,“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2021年9月,在去陕北米脂的高西沟村途中,他临时下车走进田间,察看谷子、糜子、玉米的长势。二是看特色产业。五大振兴,产业振兴摆在第一位。从茶产业到葡萄、猕猴桃、艾草,从藏毯到草莓,村村有产业,村村各不同。我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产业给农民带来的收入,特别关心“家门口的就业”。

还有三个“看”,是在村里。一是看乡村建设。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正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重要部署。二是看基本公共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几乎在每个村庄都看了卫生室、养老院。三是在每个村庄他都会走进一户人家,看得很细,问得也很细。临走时,还会和全村的乡亲们作亲切交流。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乡村考察的足迹,显然着眼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眼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2021年春天,“十四五”规划纲要通过。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推动蓝图的落实,另一方面继续引领大家去擘画更细更美的蓝图。2021年5月,他在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丹江口水库的船上,他端起一杯新打上来的水库水,迎着光看了又看,笑着说:“‘水龙头’水质不错!”2021年10月,他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东营黄河入海口码头,他说:“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

水运连着国运,长路通达神州。2021年7月的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坐上专列,沿着刚刚通车的川藏铁路拉林线,历时3个多小时,从林芝到了拉萨。而就在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入藏接送援藏干部,从拉萨到林芝,他乘车走了整整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关心西藏的路,更把这条路放在全局中谋划。在拉林线列车上,他召集相关同志深入研究铁路规划问题。放眼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中部、东部、东北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

算大账,谋大事,立足当下,谋划长远。脚步里,体现深刻的理念。2021年最后一个傍晚,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里,回望了这一年走过的很多地方。在他的考察足迹里,饱含着绿色——夏天,连续两次上青藏高原,谋划生态屏障区建设;从武夷山到青海湖再到黄河口,部署推动国家公园建设;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雅鲁藏布江、漓江的水,到塞罕坝的林。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我们深刻认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全年考察中,时间最长、考察点最多的,是2021年3月份在福建。我在福州作相关评论的时候谈了一点感受:这4天,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既体会到了这次他所看所讲中的深意,也特别能感受到当年他在八闽大地上的奋斗印记。

在武夷山的燕子窠生态茶园里,廖红、刘国英等几位科技特派员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他们的工作。科技特派员,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科特派”。这一制度,就是21世纪之初,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亲自指导南平市摸索和创建的。直至今日,已遍及全国。我后来跟那片茶园的主人、刚给习近平总书记做过汇报的茶农杨文春聊了聊,他感慨道:廖老师这些“科特派”,给他们的帮助、指导太关键了。

在三明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沙县看小吃,在福州看“3820”工程的落实、看“三坊七巷”、看闽江学院的职业教育……这些都是二三十年前,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既立足本地实际又着眼大局全局而悉心谋划推动的。高瞻远瞩,久久为功。今天,都在更高水平上继续向前。在武夷山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明看医改……这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直接谋划部署推动的大事。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的足迹,值得回望的方面和细节还有很多。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体会足迹中的深意。这里还要再讲三点深刻体会——

其一:人民至上,国之大者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有四句话令人难忘。一是2021年4月25日,他在广西桂林毛竹山村村民王德利家里讲:“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二是2021年5月13日,他在河南南阳邹庄村村民邹新曾家里讲:“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什么?就是守人民的心。”三是2021年9月14日,他在陕北中共绥德地委旧址,重申了当年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所讲的一句话: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那天他还去了郝家桥村,坐在村民侯志荣家的炕沿上和乡亲们拉家常。四是2021年10月21日,在山东东营的董集镇杨庙社区,他跟乡亲们交流时说:“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金秋,“坚持人民至上”,写进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

其二:致广大而尽精微

在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领导干部如何提高领导经济工作能力时说,“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同时要把控好细节,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

回望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致广大”“尽精微”皆在其中。他擘画宏伟蓝图,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强调坚持系统观念。无论在农田、企业、社区,还是在学校、医院、军营、科研院所,他看得细、问得细、要求得细,细致入微,见微知著。这一年的最后一个傍晚,他在新年贺词里又一次说到了——“致广大而尽精微”。

其三:勇闯千难万险的奋勇和智慧

2021年,我们党迎来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的脚步,踏上过很多红色的土地。2021年4月,他千里迢迢到了湘江边,回望湘江战役这一红军绝境重生之战,引领我们感受理想信念之火。2021年9月,他去了陕北杨家沟村,回望转战陕北那段波澜壮阔的传奇,引领我们体会雄才大略之光。

2021年8月的塞罕坝,2021年9月的陕北高西沟村,2021年10月的胜利油田。猛一看,这三个地方各有各的奋斗与精彩,彼此间没有什么关联,但细细体会,能发现内在相通之处——第一代塞罕坝人顶着风雪毅然上坝,是在1962年。从此三代人接力奋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陕北高西沟村,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三代人不懈努力,把黄土高坡改造成了陕北小江南。而胜利油田打出第一口井,是在1961年,随后,一场石油大会战在渤海之滨展开。

几乎就是前后脚,塞罕坝人、高西沟人、胜利油田人,都开始了艰苦创业,从此矢志不渝,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强调塞罕坝精神,在高西沟村讲这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样板,在胜利油田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今天,塞罕坝、高西沟、胜利油田的奋斗者们,都站在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最前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必将是载入史册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地带着我们一路去看,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百年征程上,展现冲破千难万险的奋勇和智慧。

经千难而百折不挠,历万险而矢志不渝。恢宏气象成就于此,新的伟业也必将继续成就于此。

(作者系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副社长)(原载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月刊第1期)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