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市国家农高区书写现代农业新画卷 走好有机旱作农业之路
摘要:无人机可为麦田喷洒生物制剂,机器人可巡田和监测麦田长势,通过5G网络可以实时采集番茄的生长环境参数,北斗智能装备监控终端系统连接智慧农机“云平台”可实现对每一台农机作业面积、作业质量的全程智能远程监控……在晋中国家农高区,人工智能真的是无处不在!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赵晓娟 记者郭建军报道 山西省委、省政府2016年11月作出战略性决策:在太谷全域内建设“山西农谷”,成就明清两代晋商梦想的“金太谷”,开始以国际视野审视、国家标准建设,以省级战略推动“山西农谷”建设。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201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将山西太谷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为山西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范畴管理并享受相关政策。“山西农谷”建设也从省级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山西省委、省政府赋予晋中加快创新发展的重大使命,是立足有机旱作农业产业技术、引领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机遇,对于提高山西乃至北方旱作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挂牌三年多来,晋中国家农高区抢抓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和率先打造太原榆次太谷城市核机遇,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主题,以“特”“优”农业产业为主导,聚焦科技创新,着力打造立足晋中、辐射山西、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典型样板,走出了一条以农高区“金字招牌”为牵引、示范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技术研发为有机旱作农业注入活力
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突出重围?晋中国家农高区给出的答案是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品种,引领推动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
从破土动工之日起,晋中国家农高区就以“五大基地”引领科技创新,在科创基地初步建成“一所、一室、一院、五中心”。
目前,晋中国家农高区承接了18个国字号试点,有42个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8个院士工作站和国内最大的藜麦基因库,与中科院共建智能农机装备实验室,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北方旱稻研发中心,三大省部共建实验室也在加快建设中。
“眼前的这个藜麦品种,是我们通过省农业农村厅种子站审定的一个最新品种,叫稼祺100。这个品种目前是国内最好的,亩产量在青海能达到250公斤以上。”在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基地藜麦研究院,稼祺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武祥云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一边介绍。旱作先锋稼祺藜麦研究院是晋中国家农高区建设“一所、一室、一院、五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年的研究积累,该研究院保存了3200余份藜麦种子资源,构建藜麦EMS诱变突变体库,获得了1.6万份藜麦突变体资源,建成了国内最大的藜麦专业基因库。
同时,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保存有枣、葡萄、玉露香梨等种子资源4000余份。山西巨鑫伟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申请专利12项,收集保存3000余份优良种子资源和60余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年生产优质种苗3000余万株,技术和产品辐射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
人工智能让农业不再“靠天吃饭”
如今,晋中国家农高区设施农业示范基地,2万平方米智能玻璃连栋温室、30栋可移动膜结构柔性大棚和38栋棉被拱棚拔地而起,成方连片,银光闪耀,引人注目。“建设样式不同的大棚,就是要将实验室内的各种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作物不受地域限制,不受气候影响,到哪儿都能开花结果。”负责人杨宇豪对记者说。
走进一间1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一棵棵蔬菜秧苗长势喜人,却不见菜农们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二氧化碳发生器、水肥滴灌等自动调节装置,宛如一座现代化的农业工厂。除了这个智能温室,整个基地还装备了AIPA智慧决策精准农业系统,各类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作物的生长数据,通过“智慧大脑”精准研判何时给水、何时施肥,农户只需动动手指,经过全面操控,水肥、农药就可以自动喷淋,实现了生产管理全流程云端托管、智慧调控和远程操控。
晋中国家农高区青创园示范种植的蓝莓被管理人员戏称为“智慧果”,因为这些果子“科技味”特别浓。玻璃温室内,半人高的蓝莓果树像盆景一样栽植在花盆里。用一根水肥管道连接,每个“蓝莓盆景”都配备了一个智能滴灌装置,整个玻璃温室内显得智能感满满。“通过5G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每株蓝莓的长势都能以具体数据呈现,卷帘、喷灌、补光等都能用手机遥控完成,一人就可轻松照料这一棚的蓝莓。”蓝莓基地运营方技术总监章丽庆说。
无人机可为麦田喷洒生物制剂,机器人可巡田和监测麦田长势,通过5G网络可以实时采集番茄的生长环境参数,北斗智能装备监控终端系统连接智慧农机“云平台”可实现对每一台农机作业面积、作业质量的全程智能远程监控……在晋中国家农高区,人工智能真的是无处不在!
“特”“优”战略打造现代农业新样板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小米、藜麦、玉米等典型的旱作农作物在老百姓的食谱中“坐着冷板凳”,如今,它们正引领着健康饮食的风潮,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市场前景也迎来了“柳暗花明”。晋中国家农高区紧紧抓住这个机遇,突出农产品品质提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打造出一批“特”“优”农产品品牌,让它们走向全国市场,走进大众的视野。
晋中国家农高区积极推进供应深圳食品评价的“圳品”认证,全省24家企业的陈醋、小米、杂粮等41个优质农产品打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申请建设晋中国家农高区数字农业产业园,推动山西农谷智慧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年产10万吨高档牛肉加工冷链项目、年产10万吨黑五类系列功能饮品加工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效。
今年春节,东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植物工厂”里种植的特色草莓番茄广受消费者欢迎,还有木瓜、火龙果、百香果、车厘子等,都是通过调整室温、水肥、土壤等生产管理技术,实现了“南果北种”,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吃到优质南方水果。
“围绕‘特’‘优’农产品功能属性,深挖产品附加值,形成区域特色,是我们近几年努力在做的一件大事,目前来看,成效还不错。”晋中国家农高区负责人说。
这个“不错”不仅包括“南果北种”,还包括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实施试验试种的千亩叶酸玉米和两种功能西兰花,实现了功能性和食用性的有效结合等。
通过“特”“优”战略,晋中国家农高区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辐射带动当地农业农村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正在建设的功能食品加工基地实现企业入驻、管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运营,已落地企业5个。
从“山西农谷”战略提出,到晋中国家农高区落地,经过几年的努力,晋中国家农高区有机旱作农业打响了自己的品牌,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希望田野上书写出现代农业的精彩答卷。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