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我国沿海地区探索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新模式

2022-06-25 08:44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在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方面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做法。”张志锋说,“比如,浙江台州积极探索,打造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力,组织渔民等对海洋塑料垃圾进行回收,回收后的塑料统一转运至相关企业进行批量再生,并制作成为手机壳等高附加值产品,产品出售后的收入又反哺参与海洋塑料回收的渔民等。”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白 雪

“我手里拿的这个手机壳,是浙江台州5位渔民用所收集的海洋塑料制作而成的。”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拿出了一个特殊的手机壳。他介绍说:“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溯源,看到制作这个手机壳的塑料是谁捡的、谁运的、存哪里、谁转运、谁再生、谁制造等。”通过这样一个“蓝色循环”,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新模式,对于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难、高值利用难、多元共治难等痛点堵点问题做了很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202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从污染到解决方案: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全球评估》报告显示,海洋垃圾中85%是塑料。到2040年,流入海洋区域的塑料垃圾量将增加近两倍,每年海洋中将新增2300万~3700万吨塑料垃圾,相当于全世界每1米海岸线将有50公斤的塑料垃圾。海洋塑料垃圾降解为微塑料后,会随海洋中的鱼、虾等生物重新回到人体当中,长期以来,这种无法降解的物质势必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海洋塑料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张志锋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包括海洋微塑料在内的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协调联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部署了多项任务举措,深入推进塑料污染的全链条治理和监管。今年5月份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也公布了相关监测评价结果:我国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垃圾平均密度约为3.6千克/平方千米,近海微塑料平均密度约为0.44个/立方米,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均处于中低水平。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在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方面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做法。”张志锋说,“比如,浙江台州积极探索,打造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力,组织渔民等对海洋塑料垃圾进行回收,回收后的塑料统一转运至相关企业进行批量再生,并制作成为手机壳等高附加值产品,产品出售后的收入又反哺参与海洋塑料回收的渔民等。”

谈及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的下一步工作,张志锋表示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主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严格塑料垃圾的源头管控与入海防控。按照“十四五”工作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塑料生产和使用的源头减量,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大幅减少塑料垃圾环境泄漏量。同时,指导督促沿海地方加大力度,做好塑料垃圾的源头管控与入海防控,多措并举减轻海洋垃圾的源头排放压力。

二是推进沿海地方政府加强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治理。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加强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等的监测监管,指导督促沿海地方建立健全海洋垃圾清理长效机制。张志锋强调,近期要重点落实好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的《江河湖海清漂专项行动方案》,组织相关沿海地方在胶州湾等11个重点海湾(湾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拉网式塑料垃圾清理专项行动。

三是加强海洋垃圾防治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海洋垃圾治理迫切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

责任编辑:张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