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坚持高质量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摘要:西安作为目前西北地区唯一获批的都市圈,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坚持高质量,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对西北地区推动城镇化建设的作用举足轻重。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侯勇、孟越、姚刚 记者苟俊报道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城市、一头服务乡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兴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
西安作为目前西北地区唯一获批的都市圈,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坚持高质量,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对西北地区推动城镇化建设的作用举足轻重。
西安市发展改革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凝心聚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高陵区:探索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高陵经验
近年来,高陵区紧扣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圆满完成国家新型城镇化改革、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权能改革、“两权”抵押贷款等六项国家级试点任务,探索了多条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纳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试验成果转化清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被国家发改委作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进行推广,农村产权交易市场“2.0版”入选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2020年农村改革试验区案例集》,“共享村落”被自然资源部称为“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中的创新之举”,取得了陕西领先、全国有影响力的一系列改革成效,为陕西全省乃至全国城乡融合发展做出了高陵贡献。
西安市“十四五”规划把加快北跨发展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点,提出要向北拓展产业功能,补齐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短板,带动中心城区功能疏解。高陵作为西安北跨发展的第一承载地和重点发展区,被西安市委、市政府明确为“多心带动”的“泾渭副中心”。作为渭北万亿级工业走廊核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区域空间一体化关键节点和渭北交通重要枢纽重点打造。2020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的复函》,将包括高陵全域在内的陕西西咸接合片区域列入城乡融合发展试验范围。这些,都给了高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
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景区理念打造农村。高陵在张卜全辖区规划建设高陵农业经济开发区,主动实践城乡融合发展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农业)综合开发体制机制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路径模式,坚持点上突破、面上突围,率先把张卜街道打造成为城乡融合发展样板示范区,辐射带动耿镇、通远、鹿苑等街道全面开花,统筹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持续增建民生领域投入,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到2026年城乡收入分别达到6.4万元和3万元。
服务开发区,就是建设行政区。高陵作为渭北先进制造业核心区,不断深化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合作共建,形成了汽车制造、石油装备、新兴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5大支柱产业,工业产值达到千亿元规模,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384.72亿元。先后荣获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全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等殊荣。
作为大西安向北发展的桥头堡,按照“服务开发区,就是建设行政区”的理念,向西与经开区深化合作共建,主动融入秦创原“一总两带”总格局,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在城市更新、三产融合、城乡环境提升等领域,探索合作新路径,主动打破壁垒界限,秉承共建、共享、共赢理念,多领域、深层次做好社会事务管理、产业链眼神、城市功能疏解等工作,不断加快建设西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西安市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支撑,目标在2026年,高陵全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接下来,高陵将继续按照“多规合一、共建共享”理念,优化全域空间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重塑城市经济地位,推动空间结构与城市规模、产业发展和生态容量协调统一;坚持“有空间、强基础、补短板、提品质”思路,坚持规划引领,进一步强化城市设计,优化城乡交通,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城乡有机更新,让高陵发展更有品质,更有颜值,更有内涵。
周至县:打造金周至品牌 做乡村振兴样板
周至县是离西安最远的一个县城,作为西安的西大门,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农业特色鲜明。由于发展空间受限,城市规划面积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加之受沿山、沿渭政策的限制,严重影响了城镇建设步伐和产业的发展。
2021年以来,周至县立足省市对周至生态功能区定位要求,提出了未来五年“奋战一三五、振兴金周至”的战略目标,以乡村振兴为统揽,以猕猴桃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现代农业,以共建集贤园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以生态环保为前提、美丽城乡为依托的全域旅游业,建设思想解放、经济活跃、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人民幸福金周至,凝心聚力推动周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曾经的“臭水沟垃圾河”,如今的“清明上河图”。沙河全长43.3公里,穿周至县城而过,过去的很多年里,沿线小作坊小企业排放污水,沿途群众乱倒垃圾,沙河变成臭气熏天的“臭水沟”、“垃圾河”,严重影响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
周至县狠抓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多方位统筹政策资金支持,推动周至县在沙河水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河道、河床、河边滩地,合理布局公园绿化、湖面水景、市民广场及相关配套商业设施,曾经的臭水沟、垃圾河摇身一变,成为国家4A级景区,变成风景优美的旅游地和打卡区,被誉为“古镇版不夜城”、“关中版宽窄巷”、“生态版清明上河图”。目前累计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约20亿元,带动就业5000余人,让农民不离土、不离乡,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探索出一条惠民、富民之路,以文旅项目推动乡村振兴步伐。
“南有新西兰,北有金周至”。周至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周至立足资源禀赋,经过40多年的产业发展,先后自主培育了以“翠香”为代表的8个猕猴桃优良品种,正是由于多样化的品种布局,使周至成为全球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让猕猴桃产业发展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目前,周至猕猴桃种植面积达43.2万亩,鲜果产量53万吨,产值过140亿元,周至猕猴桃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冬奥会指定水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了58.28亿元。
周至将依托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向西发展的“桥头堡”作用,搭建多领域、多组团、务实高效的合作平台,推进猕猴桃、工业产品等对沿线国家的出口,拓宽经济外向度,提高县域产业竞争力,在扩大开放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蓝田县:以美域蓝田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
蓝田系驰名遐迩的“美玉之乡”、“厨师之乡”、“温泉之乡”、“陕菜之乡”,入选“中国文化百强县”,荣获“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试点县”和“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2021年,蓝田县经受住了8.19特大洪涝灾害和新冠疫情等因素的考验,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51.7亿元,增长6.2%,增幅位居全市第五,迈上150亿元台阶。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近年来,蓝田在中心城市建设上下足功夫,把为民建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解决群众出行难、就医难等问题,大力实施县城更新行动,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等,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品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提高。
“十四五”期间,蓝田县规划建设“补短板、强弱项”项目29个,计划总投资25.77亿元,2021年共启动项目11个,完成4个,年度完成投资6.5亿元。实施灞河大道、滋水大桥和县门街东西延伸段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拉大城市骨架。推动蓝新路街景改造、背街小巷改造、71个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落地,提升蓝田县城基础设施面貌。改造老旧小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是蓝田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大举措。
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是县城建设的根基,产业兴则县域兴,增强产业支撑能力是县城建设的重要前提。蓝田县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将新型建材、智能家居为代表的制造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重点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全年累计接待游客2145.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7亿元。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蓝田探索出一条秦岭山区民宿发展新模式,对乡村闲置资源进行生态改造提升再利用,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建成民俗43家。以灞源镇李家硷村的胡桃树下民宿为例,主要针对灞源镇李家硷村老旧限制房屋进行翻修改造,配套污水处理、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种植中草药材、水稻、绿色蔬菜40余亩,实施“企业运营+集体收益+农户就业”的多重运营模式,实现“企业、集体、群众”互赢,打造出乡村民俗、农耕休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休闲空间综合体。很多大学生和退伍军人返乡创业,把“乡村窗口”打造成为“文化沙龙”。
当前,蓝田县正坚定不移主攻以美域蓝田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在省市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基础上,突出蓝田县域发展的重点和特色,加快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持续用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升级县城公共服务品质,优化城市治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打造新型城镇化下的“蓝田路径”,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开好局、起好步。
长安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坚决做好秦岭卫士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素有“国家中央公园”之称,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古都西安的绿色生态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陕西考察,生态环境保护是始终不变的关注重点。“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全国生态环境大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成为长安的最大价值、最大责任、最大潜力。
“空天地人”相结合的全方位管控格局。秦岭长安段位于秦岭北麓核心区,总面积87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5%,占西安市秦岭总面积的16%。在打赢“秦岭保卫战”的基础上,长安区加快建设秦岭生态保护示范区,积极探索秦岭长效保护方式,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长安区建成8个峪口保护站和智慧管控系统,取得显著成效。
实行人防、物防、技防综合联动,推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化建设由可视化、静态化向自动化、智能化提升,初步构建起“空天地人”相结合的全方位管控格局。设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派出所、法庭、检察室,购置摆渡车50辆,全面运行“1+7”信息化监管平台,集森林防火、防汛、交通、动植物资源保护、山区公路等管控为一体,实现人脸识别、物体识别、热成像感应、越界报警及语音喊话等智慧监管功能,在“控车减人”方面成效显著。今年“五一”期间较2019年同比,子午峪保护总站进山人数下降7.2%、车辆数下降96.1%。
首创垃圾银行管理模式。在长安秦岭子午峪保护总站中开设垃圾银行,游客可通过游玩过程中捡到或打包自身携带的垃圾,在垃圾银行进行如香皂、牙膏、洗衣粉、水杯、玩偶等礼品兑换,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游客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下一步,长安区将继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不断健全“1+3+7”(1个区级指挥平台+3个片区调度平台+7个街道监控平台)三级响应、三级联动的指挥管理体系,推进“数字秦岭”建设,持续提升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化建设水平,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助力长安加快建设西部强区,为西安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西安市发展改革委在围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中,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县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区域协调、绿色转型、开放合作、民生福祉、社会治理、精神文明、民族团结等方面,展现了西安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文化更加繁荣、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兴旺、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新局面。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