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重庆: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优势,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

2022-06-07 15:15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促进交易规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对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涉及的政策法规、服务流程、办事指南等进行全面梳理,分类完善交易服务规范体系,全部上网公示,让市场主体看得懂、能监督。

 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肖郁斌摄

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肖郁斌摄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2016年,按照国务院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改革精神,重庆市委、市政府整合五个分散设立的市级交易平台组建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重庆联交所集团“两块牌子、一个机构”运行,成为全国首个实行“政府强监管、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管理”的省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立以来,中心围绕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有企业体制推动公共资源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公共资源交易营商环境。

管办分离更彻底。交易中心与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完全脱钩,成为真正独立的第三方交易服务机构,政府监管更公正有力,中心服务更专业自律。平台整合后,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举报投诉集中多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中心运行持续保持诉讼、仲裁“零败诉”纪录,市场主体对交易中心公正性的投诉为零,连续六年获得行业“AAA级信用企业”认定,平台公信力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财政资金零投入。近年来,全国各级财政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智能化建设方面投入持续不断加大,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坚持自筹资金建设集中统一的智能化交易服务场地和覆盖全市的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系统,既不增加财政投入,也不增加市场主体负担。

人才结构更优化。中心加强人才培养,拥有经济、法律、财务、金融、信息技术等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近200名,组建了一支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的专业队伍。全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近90%,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超20%,中高级职称占比近40%。获批设立了行业首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服务理念更务实。建立服务质量与运行收入紧密挂钩的市场化保障机制,着力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的现代企业用工分配机制,有效克服“慵懒散”顽疾,“市场主体是衣食父母”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为员工高质高效服务的行动自觉。

平台监管更严密。建立现代国企治理结构,将党风廉政建设与交易管理深度融合。市纪监委向中心委派纪委书记、副书记、纪检专员,并专设了纪检监察室。搭建了审计、监事、法务、财务、纪检相互配合的“6重监督机制”,将合法合规性审查与监督贯穿于平台交易各环节,编制风险防控手册,逐一落实360多条风险防控措施。

将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优势转化为市场活力,全面拓展市场化业务

交易中心既是政府建立的阳光交易平台,也是自负盈亏的独立企业法人,促使中心在坚守阳光规范底线基础上,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措施,提升供给体系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拓展服务范围。放大平台溢出效应,持续推进交易品种创新,先后拓展部队采购、药品器械采购、碳排放权交易、特许经营权出让等新业务品种,建设运营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和“渝企采”企业采购平台,创新线上采购供给体系,破解零散采购“有需求、缺供给”、“有需求、劣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中心交易业务品类达到30多个,逐步将交易服务领域从公共资源延伸至全社会要素资源交易,市场化业务数量占比已超过50%。

延伸服务链条。围绕公共资源交易服务链条,持续完善平台服务功能。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目标,研建上线“渝易汇”金融服务平台,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电子履约保函、低价风险保函、农民工工资保函等交易链融资服务产品,着力打造层次丰富、覆盖广泛的“普惠金融”产品体系。开发上线电子投标保函系统,两年来累计开具电子保函4万余笔,为投标企业释放保证金占用近400亿元。聚集各类中介机构,为交易活动提供投资咨询、产权界定、尽职调查等配套服务。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推动跨区域要素交易一体化,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与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等签署协议,深化CA数字证书互认、远程异地评标等合作,“川渝共同产权市场互联网平台”累计成交项目1.1万余宗,成交金额近1000亿元,同时与北京、大连、湖北等地合作开展跨省远程异地评标89宗。

融入全国大市场。交易数据全部上传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现相关信息全国共享。中心是中西部地区唯一同时拥有中央企业、中央金融企业、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全牌照”的交易机构,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区域全覆盖、全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运营“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为30个省(市、自治区)法院提供涉讼资产网拍服务,公告或拍卖诉讼资产5万余宗、成交金额1000多亿元。

将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动力,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

中心拥有1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科技创新企业、4个省部级以上创新研究平台(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与陆军勤务学院联合建立全军首个“军队采购教研基地”。自有信息技术团队人员近110人,取得1项发明专利、48项软件著作权。中心把数字化转型作为第一战略,科学布局支撑数字化发展的基础网络体系,增强服务保障能力,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用科技创新赋能公共资源交易转型发展新格局。

实施“互联网+”行动,把“满天星”织成“一张网”。整合全市38个区县及两江新区、万盛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网站,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一网三平台”,统一市场主体库、CA数字证书,形成全市公共资源从信息发布、交易组织到交易监管的全流程电子化、网络化“一张网”交易体系,信息“一网汇聚”、服务“一网通办”,逐步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

实施“物联网+”行动,把人工管理转为智能管控。运用物联网技术,开发行业首个场地智能综合管控平台,将2500多个电子终端映射到实景模型,实现智能管控;智能匹配设施设备资源,实现智能调度;APP实时推送项目进程,实现智能引导;采用云桌面技术将开评标各环节模块化集成管理,实现智能操作;采集音视频定位追踪重点人员轨迹,实现智能监督。该项目被国家发改委评为2019年度创新成果和2020年度典型推广经验。

实施“大数据+”行动,把沉睡的数据变为宝贵的资源。研发建立“渝易通”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覆盖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具备46项功能,可一键生成项目“体检报告”和市场主体“数据画像”,全方面提升数据统计、数据监管、数据决策能力。研发建立医药大数据应用平台,形成药品从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到患者的全程智能追溯体系,为国家智慧医保实验室和全国医保信息平台提供技术服务。

将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优势转化为市场主体获得感,优化交易营商环境

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服务,通过减负增效、建标提质,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化、无差别、标准化交易服务,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围绕交易链条聚集近万家拍卖、审计、法律、信托、经纪代理等中介机构资源,每天400多宗项目入场挂牌,交易网站年浏览量达1.7亿人次,形成了一场多市、资源高度聚合的市场格局,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开展“五减三强化”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通过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跑腿、减成本降低交易负担,现场办理环节减少83%,交件资料精简20%,业务办理时限压缩30%,服务收费整体下降75%,严禁第三方搭车收费,即事即办率100%。

提供专业精细服务,标准引领建设服务标杆。积极介入产权要素交易前端,为转让方提供完善法律手续、资产包装策划、制订转让方案等投行化服务;除法定渠道公开项目信息外,通过召开土地推介会、定期到沿海城市参加土地展、项目路演、网络直播、实景航拍、“VR看样”等方式广泛发动市场。通过市场竞价、阳光交易,权益资产类交易平均增值20%。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标委批准开展国家级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建立“标准化+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准体系,形成“通用基础、服务保障、服务提供、服务评价及改进”四大体系122项标准,并获批立项制定5项地方标准,交易服务事项标准覆盖率100%,推动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变,成为在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促进交易规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对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涉及的政策法规、服务流程、办事指南等进行全面梳理,分类完善交易服务规范体系,全部上网公示,让市场主体看得懂、能监督。提出“五统三提升”的工作思路,通过统一交易平台、统一服务系统、统一交易系统、统一服务标准、统一配套体系,不断提升市场化水平、规范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推进全链条管理优化、全周期服务提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六年来,中心积极扩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功能,成交项目1328.1万宗、交易额2.2万亿元,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发现价格、发现价值的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增值和节支1687.6亿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时刻牢记国有企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继续发挥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优势,持续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唐雅丽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