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老区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开创新的未来
摘要:川陕革命老区聚焦筑牢长江上游和秦岭生态屏障,因地制宜发展低碳、绿色、特色产业,全力打通“两山”价值转化通道;聚焦城乡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新村建设高质高效,着力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区、生态旅游目的地、秦巴山生态文明先行先试区,成效突出。
李凌晨 高 寒
本报记者 | 王 进 李建飞
川陕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界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大苏区。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实施《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川陕革命老区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不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强化能源保障、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破解交通等瓶颈制约,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为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在四川,兰渝铁路、西成客专、巴广渝高速、南大梁高速、达万高速、巴中恩阳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投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300公里;嘉陵江全线通航;国能南部生物质发电站建成投运;通信基本实现4G全覆盖。在陕西,西武、西渝高铁,西康、宁西铁路复线建成通车,京昆、包茂等5条国家级高速公路贯穿川陕革命老区境内。川陕革命老区振兴项目、全长321.551公里的成绵苍巴高速公路将于今年底建成通车。“十三五”时期,四川巴中作为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39.1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川陕革命老区聚焦筑牢长江上游和秦岭生态屏障,因地制宜发展低碳、绿色、特色产业,全力打通“两山”价值转化通道;聚焦城乡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新村建设高质高效,着力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区、生态旅游目的地、秦巴山生态文明先行先试区,成效突出。例如,四川达州宣汉县渡口镇按照国家5A级标准建设巴山大峡谷旅游景区,直接带动102个村9万多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辐射带动周边包括重庆城口县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
如今,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建设了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成功创建苍溪猕猴桃、通江银耳、渠县黄花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市28个贫困县(市、区)全部摘帽,23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巴中坚持“红+绿”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城市,全域纳入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陕西省川陕革命老区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迅速崛起,开发出汉丹江涉水旅游、大秦岭山地旅游等新的旅游线路,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4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29个。
2016年12月,川陕渝十市签订《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着力打破行政界线分割,培育建设区域统一大市场,推动设立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统一协调合作平台。
四川将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任务整体谋划,建立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重点项目库。“十三五”期间,川陕革命老区累计储备重点项目793个、总投资1.9万多亿元,累计开工建设668个、完成投资8884亿元。
陕西省川陕革命老区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富硒食品为重点的工业产业,经济增速连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是当年川陕苏区时期红四方面军的训词。如今,这一训词历久弥新,继续激励千万川陕革命老区人民开创新的未来。(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