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财政政策应进一步发力,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2022-05-20 11:02 中国发展网
宏观经济 消费需求

摘要:张明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缺乏稳定的需求。从消费来讲,有三个因素会影响消费需求。

中国发展网讯  5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主办、IMI宏观经济研究室承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83期)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在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如何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

张明提出,全球目前有三大不确定性。一是全球疫情演进依然扑朔迷离,疫情已经持续两年多时间,可能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它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供应链扰动还在继续。二是美联储加息节奏的不确定性。连续加息反映美国经济很强劲,但美联储加息将给全球金融市场造成扰动,也会对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造成负面冲击。三是国际地缘政治冲突背景下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目前来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在高位运行,而且有可能再创新高。上述三重不确定性叠加起来,很可能会形成新一轮滞胀格局。新冠疫情和美联储加息会加剧“滞”,疫情导致的供应链紊乱可能会加剧“胀”,而国际地缘政治冲突也可能会加剧“胀”。

张明指出,上世纪世界经济曾经出现过两次滞胀情形。第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那次通胀率是两位数。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那次通胀率在4-5%。“我认为未来两年世界经济不会面临两位数通胀的滞胀时代,但很可能面临4-5%的滞胀时代。外部滞胀环境对中国经济是不太有利的,“滞”意味着外需总体来讲是疲弱的,“胀”意味着输入型通胀将成为我们面临的外部冲击。”

张明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缺乏稳定的需求。从消费来讲,有三个因素会影响消费需求。一是疫情持续本身会对很多服务业的需求造成影响,例如餐饮娱乐、旅游文化、交通运输等。二是这次疫情对服务业就业群体影响很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下降之后,他们的消费欲望会随之下降。三是疫情和其他一些因素导致部分居民会选择推迟耐用品消费,而耐用品可能是汽车,可能是家电,可能是手机,甚至也可能是房子。

从投资来讲,同样缺乏需求。目前很多制造业企业面临疫情导致的物流不畅,以及原材料和销售两头供应链中断的影响。因此,这些企业面临开工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投资的需求不强烈。对房地产企业来讲,在经历了史上最严厉的一轮调控之后,现在尽管政策有边际放松,但是当前即便是一些大型开发商的资金链问题也依然非常严峻,而且开发商对未来的长期判断也改变了,因为“房住不炒”的基本逻辑会长期坚持,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投资会非常谨慎。

张明指出,所有关于消费和投资的需求不足都会集中反映到金融数据上,所以大家看到,今年4月份的金融数据中,无论是社会融资总额增量、人民币贷款增量、还是居民住房抵押贷款增速,都出现了明显下降。需求不足的问题很难用补充流动性的方式来解决,因为问题的核心不是流动性短缺,而是市场主体的信心不足。

针对目前市场主体缺乏需求的问题, 张明提出,这时候尤其需要财政政策发力。考虑到今年的特殊情况,建议财政部发行大规模特别国债来做三件事情。一是给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的中低收入群体直接发消费券。二是给受疫情冲击比较严重的中小企业直接发放补贴。三是用特别国债募集资金支持地方政府重大基建项目建设。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