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崂山区知识产权先行先试区完善创新生态环境厚植知识产权沃土
摘要:崂山区开展海洋产业、虚拟现实、智能家电等产业专利导航工作,瞄准的就是崂山区产业资源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崂山区优势产业的补链、扩链、增链、强链寻找方向。”崂山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部门负责人表示。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安然报道 近日,青岛市崂山区知识产权工作捷报频传。经过多年培植和深耕,崂山区不断完善创新生态环境,厚植知识产权沃土,如今,这片沃土进入了收获季,结出累累硕果。
3月4日,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公布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拟推荐单位,崂山区入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3月21日,山东省专利技术转移转化专项计划试点单位公示,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3家驻区单位上榜,数量居全市首位。3月31日,第四届山东省专利奖评审结果公示,崂山区6项专利入围,居全市首位。4月8日,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崂山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评估。4月15日,第二十三届国家专利奖公示,崂山区7个项目拟获奖,居全市首位……
作为知识产权先行先试区,三年来,崂山区累计获中国专利奖32项(其中金奖5项),10个项目在省新旧动能转换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中获奖,23个专利组合被确定为青岛市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组合,各项数量均居全市首位。截至2021年,崂山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70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40件,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首位、全国领先。
高质量知识产权带来高价值收益。为发挥知识产权投融资作用,崂山区出台知识产权政策,支持驻区高校院所以技术、专利等成果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创办科技企业,加快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累计通过专利作价入股的方式筹集资本金5000余万元。
对于轻资产、缺少抵押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通过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无疑是企业获得资金的理想途径。崂山区充分利用和放大青岛市推出的“荐、评、担、险、贷”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模式,一方面出台专利质押贷款担保费补助政策,对企业在专利质押贷款过程中产生的担保费给予全额补助,另一方面大力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联合青岛市质贷办进园区、进企业,在一线对接需求、解决难题,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财政补贴的方式,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的银行贷款突破2亿元,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金融“活水”。
知识产权服务业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6年,崂山区获批全省首家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不断汇聚知识产权服务业态,立足海洋特色优势,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实现了知识产权服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在黄海之滨隆起了知识产权服务的“崂山高地”。
崂山区重点打造了青岛·崂山知识产权港、青岛市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和青岛国际创新园(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一港一平台一园区”的知识产权载体支撑体系,不断将知识产权服务拓展到代理、咨询、评价、分析、交易、转化、质押、投融资等领域。
“截至2021年,崂山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达到220家,其中,收入过千万元的服务机构数量保持全市首位,规上知识产权服务业三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4.8%。通过物理集聚实现生态集聚,各业态协同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知识产权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先行先试的典范。”崂山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说。
就像开车需要导航,企业发展也需要导航,而专利导航导向的就是一条创新发展的快车道。2021年,崂山区依托“中国智慧家庭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开展的“智能家电产业专利导航”项目获省局立项。2022年2月,崂山区组织开展专利导航基地建设,中天智诚成为全市唯一入选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据统计,三年来,崂山区开展的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项目21个,驻区机构承担的专利导航项目77项。
“专利导航工程能够帮助创新主体了解当前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为企业及时调整布局、经营策略提供参考和指引。崂山区开展海洋产业、虚拟现实、智能家电等产业专利导航工作,瞄准的就是崂山区产业资源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崂山区优势产业的补链、扩链、增链、强链寻找方向。”崂山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部门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