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投资正加力 量质齐升稳大盘
摘要:我国扎实做好稳投资工作,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保持投资平稳增长,一季度投资增长9.3%,比2021年全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实现良好开局,稳投资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重点项目舞龙江 近日,黑龙江省1900余个重点项目全面动工。图为工作人员在中交二公局哈尔滨市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工程施工现场作业。 新华社
本报记者 | 曲静怡
“以重大工程项目为主要载体的有效投资是增强经济韧性的客观需要,是保障民生服务的重要依托,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和拉动内需提振市场信心的关键举措,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内容。”国家信息中心学术办主任唐斯斯表示,今年以来,我国扎实做好稳投资工作,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保持投资平稳增长,一季度投资增长9.3%,比2021年全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实现良好开局,稳投资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力,重大工程项目“压舱石”作用凸显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被视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构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基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国家及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从年初各地发布的项目清单来看,新基建、重大交通、能源水利、园区配套设施和重大民生基础设施等仍是各地投资重点,新老基建重大工程项目数量占比普遍超过50%,其中,新型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大数据中心、5G基站等项目,传统基建主要以交通、重大民生项目为主。
“但在预期向好的同时也要客观看待基建投资落地的难度,投资总额作为经济领域特有概念,其统计核算有着较强专业性,且各省市项目投资额统计口径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不能将各地基建项目投资额进行简单加总来核算。”唐斯斯说。
在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为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各地陆续印发2022年重大项目清单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下旬,已有北京、上海、河北、广东、浙江等多个省市发布了本年度重大项目投资清单,涉及项目多达1.6万余个。
重大项目作为逆周期政策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仍将在稳增长、扩内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有较大可用规模专项债券和政策靠前发力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等措施的支持下,2022年有望实现超预期增长。“这一方面反映出重大项目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压舱石’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阶段我国投资需求潜力巨大,有效投资空间广阔。”唐斯斯分析,我国作为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市场,每年要推动的重大工程项目规模都不低于10万亿元~20万亿元的体量,但受建设周期、配套资金等因素影响,有相当部分项目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才能最终落地,所以不能简单用投资规模来衡量评判当年的投资情况。
加强项目融资保障,将“资金跟着项目走”落到实处
今年前两个月,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共同发力,财政资金早发力的带动效果明显。据统计,实际到位资金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较快,民间投资活力增强,1~2月份增速较2021年全年明显提高。
中央预算内投资着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今年专项债券规模为3.65万亿元,目前各地方正在加快发行使用。加上去年四季度发行的专项债券,今年可以使用的专项债券资金规模较大。我们将指导督促地方加快专项债券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同时,协调加大重点项目融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负责人介绍。
同时,民间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稳定整体投资、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21年,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重为56.5%,在整体投资中占大头,是投资的主力军。去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出台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二是布置做好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工作,用好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加强项目融资保障。三是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四是规范推进政府社会资本合作(PPP),发布绿色PPP典型案例等,吸引民间投资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
“我国经济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加上鼓励民间投资政策逐步发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新兴产业、新能源等投资机会持续涌现,民间投资稳定增长具备一系列有利条件。”该负责人表示。
积极开展有效投资,促进投资平稳增长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既有利于扩大当前需求、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又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内疫情反弹和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不确定性使得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此背景下,投资对于经济稳增长、扩内需、育新机和提信心的作用更显突出。
对此,唐斯斯建议,一是投资要力保“稳”。首先,要持续扩大投资规模,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效应。在投资总规模增加的基础上,要切实发挥项目投资在培育新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区域布局、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振动经济结构转型和民生福祉改善,实现以投资带消费、保稳定、促增长的目标。其次,要持续优化投资结构,增强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性。项目投资要坚持质量优先,聚焦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大优质固定投资项目储备力度,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实现对投资稳定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二是投资要强化“韧”。首先要积极拓展投资增长点,增加投资稳定、持续性。要将项目投资建设放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大背景下考虑,结合“十四五”中长期发展目标积极谋划储备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围绕基础设施补短板、“双碳”领域项目、新兴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挖掘投资潜力和拓展投资空间。其次要完善投资管理机制,提升投资管理能力。针对项目投资建设建立动态监管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投资全过程管理水平,形成前期预防、中期监管、后期管理闭环管理机制,实现项目投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监督。
三是投资要突出“效”。首先,要着力提升投资有效性。2022年我国专项债券规模为3.65万亿元,加上2021年四季度发行的专项债券,今年可使用的专项债券资金规模较大,但与此同时对政府投资的实际需求也依然巨大。在此背景下,要想发挥好投资的重要作用,关键在于紧扣国家发展战略,立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选准投资领域和项目,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其次,要充分重视投资传导效应。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产业的传导辐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积极吸引并撬动民间投资参与,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不断拓展投资空间,努力保持投资持续平稳增长。
四是投资要注重“精”。首先,要精准化发力。着力扩大精准有效投资,聚焦辐射范围广、拉动作用大、有利于优化结构的重点领域,合理引导资金流向,持续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各地投资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投资重点,综合比较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防灾避险能力等因素,找准自身功能定位,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力戒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其次,要精细化布局。项目投资应坚持需求导向,围绕“国家大事”和“关键小事”开展充分调研论证,精心谋划、精心布局,区分轻重缓急合理有序推进。同时要针对每一项工程深入细化具体工作内容并形成可行推进方案,锁定目标分解工作任务,实行清单化管理、节点化推进、精准化落实工作机制。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