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浦东新区淬炼“六个结合”,筑牢防疫“铜墙铁壁”

2022-04-01 14:16 中国发展网 缪晓琴

摘要:2020年,南码头路街道成立了专业心灵援助项目心晴工作室。本轮疫情发生后,工作室通过互联网迅速集结心理专家志愿者队伍,加入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工作群,已累计为居民提供一对一心理服务约1200分钟。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上海报道 基层疫情防控是一场不容有失的硬仗。如何凝聚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最快速有效地解决好民生关切?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浦东新区各级党组织特别是街镇、居村党组织在区委坚强领导下,积极强化属地责任,以“有问题就解决、有教训就吸取、有经验就用好”的原则拿对策、出实招,淬炼出基层受用、实践管用的六套“结合拳”,竭尽全力守护人民安康城市安全。

“统”“分”结合,社区采样秩序井然

疫情防控工作千头万绪,同时政策性、专业性也很强。浦东街镇、居村两级党组织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在加强统筹领导的同时,注重分工协作,有效形成领导有方、组织有序、推进有力的生动格局。

位于康桥镇的中邦居民区是一个大型居民社区,而1600多户居民的核酸采样过程却井然有序。不少居民原以为,几千人做核酸采集,要排很长的队,没想到,短时间内就完成了。社区封闭管理期间,居民们通过快递、外卖方式购买的食物、生活日用品等,经过包装消毒后,由志愿者准确分拣、配送。

有条不紊的背后,是居民区党总支坚持把支部建在“疫”线,设立居委会、物业、党员志愿者组成的疫情管控临时党支部,包括1个临时指挥部和现场工作组、运输组、楼道组、关爱组、医疗组、宣传组、安全组、后勤组等8个工作小组。150余名志愿者根据专业、特长、能力等分配到8个工作小组,为后续防疫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工作支撑。

“新”“老”结合,激活楼组治理细胞

“寸土不失”要求工作不少一环、动员不落一户。疫情特殊时期的组织动员,防控点多面广,形势复杂多样。浦东各基层党组织探索采取“老办法”叠加“新技术”、“老法师”搭档“新一辈”、“老书记”带教“新书记”等方法,实现了组织动员全覆盖。

楼组是社区治理的最小单元,如何让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保持通畅?张江镇探索的“12345”楼组党建线上工作法,由1名党员担任微信群楼组长,线下楼组长以“老法师”为主,线上楼组长以“新一辈”为辅,在基础情况排摸、政策口径宣传、医疗生活服务对接、核酸检测组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每个楼栋老年志愿者与年轻志愿者搭档负责模式,取得“1+1>2”的效果。高桥镇潼港二村居民区发挥老年志愿者发挥经验多、人头熟的优势,当好楼组“召集人”和政策“宣传员”,保证组织宣传落地;年轻志愿者发挥头脑活、掌握新技术的优势,帮助设计制作抗疫“作战图”“路线图”,为老年居民打印好核酸检测二维码。

“练”“战”结合,流程不断优化升级

面对防疫工作中各种“第一次”和各类不确定性问题,浦东新区基层耐心倾听群众心声,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在“练”中学“战”、以“练”促“战”,靶向式提升战力,做到来之能战、人人善战。

祝桥镇祝和苑队去年小区封闭管理的经历进行回顾总结,探索出全员核酸检测“三步法”。面对本轮疫情,在总结抗疫实践经验基础上持续优化升级。先是“扫楼”,对小区流动性较多的出租户和年老体弱人士等特殊人群进行再次摸底并分类造册,组建覆盖每家每户的微信群,做到底账清、情况明;随后“守楼”,重新筛选整备志愿力量,利用疫情防控作战图、特殊人群示意图、实有人口变动图等进行可视化管理,确保重点楼栋都有志愿者值守;最后“喊楼”,在小区内不同区域设立4名志愿者,按照楼栋逐一用扩音器告知,确保核酸检测不留“死角”。

“内”“外”结合,汇聚资源共克时艰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方能众志成城凝聚强大合力。面对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吃紧的现状,各社区纷纷内部挖潜、外部赋能,让更多来自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党员或“热心人”穿上“红马甲”、变身“大白”,也让更多区域单位、驻区单位以党建联建为纽带并肩作战、携手共进,共同绘成战疫“同心圆”。

周浦镇积极挖掘组建镇内抗疫力量,选派全镇2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下沉,充实社区防控一线,同时发挥党员“双报到”优势,吸纳居住、工作在镇域的党员志愿者、热心群众等力量,打造出一支“居村‘两委’班子+社工骨干+社区志愿者+党员志愿者/突击队”协同抗疫队伍,共同奋战在摸查走访、信息登记、物资转运、核酸检测秩序维持等战疫“最前线”。

“呼”“应”结合,点亮民生温暖人心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随时耐心倾听群众心声,及时回应解决关切如水中行舟,一篙不可放缓。各基层党组织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对社区和居民封控管理中的“急难愁盼”问题第一时间响应,摆在第一位优先处置,努力把工作的“辛苦指数”转换成居民的“满意指数”。

新区防控办协同区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和各街镇,成立“社区群众个性化需求服务专班”,建立一口上下、快速协调、绿色通道处置机制,指导各相关街镇共解决血透、化疗、产检、配药、独居老人照顾等3000多人次,确保防控工作平稳进行。

南汇新城镇馨香铂舍小区居住着许多外籍居民。进入封控管理第二天,面对外籍居民的情绪不安以及对封闭管理政策的不理解,“馨香铂舍防疫作战指挥部”立即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迅速组织起一支英文较好的外籍居民志愿服务队,建立英文微信沟通群,及时发布信息、答疑解惑,解决他们的急迫需求。

“心”“物”结合,双管齐下全面服务

疫情期间的封闭管理,改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生活状态。浦东新区各级党组织通过物质、精神“两手抓”,不仅缓解了蔬菜、肉类、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供应,还针对封控在家居民“心事”提供“心”服务、做好“心灵SPA”,有效维护了心安气顺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林镇慈善超市开通“线上预订+线下配送”渠道,菜单式定制“30元蔬菜套餐”和“50元荤菜套餐”,由居村排摸需求、统一采购,配送到指定地点后定时提货,居家隔离人员由小区志愿者配送至楼栋,妥善解决了封控在家居民的“一日三餐”烦恼。

2020年,南码头路街道成立了专业心灵援助项目心晴工作室。本轮疫情发生后,工作室通过互联网迅速集结心理专家志愿者队伍,加入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工作群,已累计为居民提供一对一心理服务约1200分钟。同时,工作室还根据各类群体心理特点和需求,总结创作普适性的“心理防疫小贴士”,让社区居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人民城市“温度”。

责任编辑:唐雅丽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