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就业优先政策要保持可预见性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劳动人事学院曾湘泉教授作开场发言。他认为,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加大,但就业大局总体稳定。从行业看,目前住宿、餐饮和旅游业面临较大的就业冲击,恢复缓慢,但受益于数字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数字化行业如传媒、通信设备、软件行业就业形势较好。他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保持可预见性,增加政策储备,继续完善就业法律体系建设。
本报记者 张洽棠
3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办的《提质加力,适当靠前—2022年就业形势研判与就业政策研讨会》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采用线上形式进行。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劳动人事学院曾湘泉教授作开场发言。他认为,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加大,但就业大局总体稳定。从行业看,目前住宿、餐饮和旅游业面临较大的就业冲击,恢复缓慢,但受益于数字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数字化行业如传媒、通信设备、软件行业就业形势较好。他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保持可预见性,增加政策储备,继续完善就业法律体系建设。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教授主要强调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人才培养。他指出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并未降低,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的规模优势随着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将更加突出。建议科学理性的认识我国现阶段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采取更有效地政策措施优化人才结构,扩大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规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教授主要从国际形势变化、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三个社会背景解读今后的就业工作,他认为当前既要稳定现有的就业岗位,也要开拓新的就业岗位。就业政策提质加力要注重提高政策的有效性、精准性与可持续性。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赵忠教授认为要厘清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警惕短期冲击与社会结构变革中产生的长期结构性问题的交织,避免将就业市场的冲击和风险放大。
接下来,其他与会专家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心得与体会。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韩克庆研究员从社保费缴费角度,提出要合理降低企业社保缴费率,过高的社保缴费率会降低企业活力、增加企业用工成本、增大逃费欠费等违法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而过低的缴费率一般也意味着劳动者待遇水平的下降,社保费率调整要综合各种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罗楚亮教授从助企纾困的角度,强调了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思路,提出未来要关注疫情、政策预期和外部环境变化对就业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孙文凯教授结合小微企业的调研,认为要关注企业应收账款资金周转、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改善营商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刘晓光研究员就经济周期与就业周期的联动关系,认为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与就业目标是匹配的,但结构性失业矛盾较为突出,与周期性失业叠加强化,解决就业问题需要内在逻辑一致的一揽子综合性措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教授认为新就业形态在疫情期间缓解了一定的就业压力,但也要注意到平台经济“扩面”效应减弱,新就业形态的“稳就业”功能可能有所降低。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青年教师刘逸楠从社保维度暂时性安排的国际经验以及救济金的再分配效应的角度,并在中国情境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丁守海做总结发言。他提出,我们要关注三个周期和两个集中,即国内经济周期和国际经济周期、中国就业周期和经济周期、新形态就业和传统就业滞后的问题,以及疫情对服务业就业和青年人就业冲击的集中。对此,他重点提出要注重疫情防控的精准性,以降低对就业的打击面,为就业提供一个更好地恢复空间。
责任编辑:张洽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