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八周年 天津静海区牵好“牛鼻子” 高水平疏解非首都功能
摘要:合作示范区就坐落在团泊湖西岸、团泊新城西区,静海人都说,这是把我们 “最好的地块”拿出来了。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王敏 记者赵凯华从天津静海融媒中心了解到:天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肩负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任务尤为艰巨。其中,天津静海地处“雄滨走廊”中心节点,区位优势明显,资源要素集中,产业基础雄厚,潜力巨大。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大思路、大战略,带来大转变、大成效。8年来,静海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红利共享,推动了全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这句话在8年的时光里频频出现。
究竟怎样牵好“牛鼻子”,却是个说不完的话题。
2022年,一桩喜事会在静海发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团泊新院区将在12月达到竣工条件,医院启用后,京津冀地区血液病诊疗水平将大幅提升。
来自河北石家庄的“80后”郝莎,已经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工作10年了,现在是医院的学科医学办主任。
“北京的医疗资源,静海落户,京津冀三地共享。”在郝莎心里,自己是河北人,进入了中央医疗单位,又在天津工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显著成效实实在在发生在了自己身上。
这是属于一个人的京津冀,更是属于静海的京津冀。
一切缘起,得从区域协同“一盘棋”说起。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幕初启,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被列入天津市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平台。
合作示范区就坐落在团泊湖西岸、团泊新城西区,静海人都说,这是把我们 “最好的地块”拿出来了。
借助团泊洼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生态涵养,静海区瞄准“大健康”,发展医疗、教育、体育、康养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形成“一核心三基地”产学研用布局,打造国际健康服务一站式“栖息地”。优质资源的导入以及高端人才的引进,也带动了区域内交通等配套设施的升级,2021年2月,津静市(域)交铁路首开段项目开工建设,静海正式迈入“地铁时代”……
尺寸标准化、组件模块化、施工简单化……乘着宏观政策东风,装配式建筑产业近年发展迅猛。“盖房子就像搭积木一样”的建筑新理念也逐步被人们所熟知。
一根钢筋被送上流水生产线,开启了它的“装配式建筑之旅”。在流水线上,钢筋被工业机器人利索地弯折定型,后经绑扎、浇筑、脱模等工序后,变身墙体、楼梯、楼板,养护后像“积木”一样被送往工地盖楼房……这是记者在天津现代建筑产业园的装配式建筑车间看到的生产景象。
为什么要做装配式建筑?正是因为静海瞄准了天津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示范区的黄金“窗口期”。
2017年1月,装配式建筑产业创新联盟在静海成立。
2019年3月,天津现代建筑产业园获批设立,央企、京企近20家装配式建筑企业落户,牵头制定装配式建筑部级工法和行业标准达10余项。
2020年9月,天津现代建筑产业园经国家住建部批准为国家级园区类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应用住建部“装建云”管理平台,设立战略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持续扩大产业聚合效应。
2020年10月,第二届中国装配式标准化钢结构建筑科技论坛在静海举办。静海装配式建筑产业创新联盟驻雄安办事处也正式挂牌运营,友发集团、中建集团等静海企业的产品相继应用到雄安新区建设。
短短几年时光,“搭积木”已经将静海这张绿色城市“名片”越擦越亮。
“目前,入驻企业投资总额达60亿元,年产值350亿元,产品大量应用于京津冀地区的房屋基建、市政装备、道路桥梁等领域。”静海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在服务京津冀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化解了静海区钢铁产能过剩危机,同时也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极。
30多年前,静海人都说,走南闯北的子牙人最是敢想敢干。他们从收来的废铜烂铁中发现了零星商机,在废电线、旧家电里“淘金”,搞起了作坊式废旧家电拆解,这就是静海循环经济的起点。
善弈者谋势,曾经的“环境杀手”,一步步找到了绿色转型的“法门”。
实行“圈区管理”,淘汰落后生产力,引入战略新兴产业,打造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布局全产业链条……从小散乱的作坊到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悠悠不息的子牙河水见证了这里的变迁。
目前,子牙经开区年均可处理再生资源150万吨,节约标准煤524万吨,节约石油18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6万吨、二氧化硫10万吨。
如今的子牙经开区已拥有十几个“国字号”名头,得益于它深谙协同发展核心要义,主动谋划,积极推动京津冀三地国家级经开区创新融合发展。
2021年11月,子牙经开区联合京津冀地区14个国家级经开区成立“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打造互为补充、韧性强劲的“三链融合新干线”,成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新标杆。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