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党建引领+数字赋能 构建“田字型”基层治理新格局
摘要:全市各领域各层级党员干部“脚板沾泥”,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把党的政策带下去,把民情收上来,把问题解决好,以“多重身份”共同画就基层治理的“最大同心圆”。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陈仕凯、石培璋、记者罗勉报道 从汕尾市了解到,该市去年以来围绕打造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的目标,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重构重塑横向为“镇、村、组”三级基层治理架构、纵向为“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运行机制的“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研发建设“民情地图”基层治理信息化平台,打造共治、自治、法治、德治、善治“五治一体”基层治理新模式。党群关系愈发密切、邻里之间更加和睦、社会氛围日益和谐……悄然发生的变化背后,是汕尾市构建“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的生动实践。
坚持党建引领 筑牢镇村组三级阵地
该市去年以来紧盯“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现象,在全省率先完成镇街体制改革,构建党(工)委统一领导的“一中心、四平台”工作架构,推动448项县级执法权限和市县两级2547个编制下放。
“没想到不出镇,在党群服务中心就能办好营业执照,而且速度特别快,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太方便了!”陆丰市金厢镇埔边村村民吴泽焕抓住红色旅游带来的商机,准备开一家特色小吃店。由于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审批权限下放到镇街,办理营业执照不再需要赶去市政务服务中心服务大厅,吴泽焕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就近办”便民服务。
在汕尾城区马宫街道金町村委会的墙上,挂着“法治建设示范村”“平安村”“文明村”等荣誉奖牌,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已蜕变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社会治安井然有序、乡村文明蔚然成风的海滨新村,这背后离不开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充分发挥。
“在不影响城市规划的情况下,建设一座公益性骨灰楼,解决周边开发发展带来的先人骨灰安置难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推进殡改工作……”去年4月,在金町村党群议事厅里,一场议事协商会议正在召开,参与本次会议的有村民代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党员代表和村“两委”干部,他们手握“赞成”、“反对”“弃权”的牌子,为决议事项投出坚定的一票,整个议事过程都有视频记录,决议结果向公众公开,真正实现“需求由村民表达、问题由村民讨论、事务由村民参与”的自治模式。
村里的老党员、退休干部和热心乡贤还组成了一支“夕阳红”志愿服务队,不但在征地过程中充当了“缓和剂”,还成功协助村村两委解决了拖欠工薪、口角打架等大小纠纷近100宗,有效将基层的矛盾纠纷扼杀在萌芽期。
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好稳严实”推进村级组织换届,向重点村派出第一书记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一系列“组合拳”将汕尾村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村民小组是农村基层组织的最末梢。汕尾针对村民小组“权力无限大、责任无限小”的问题,出台《汕尾市村民小组管理办法(试行)》,聚焦“组织建设、决策机制、队伍建设、示范建设”等方面,推动党的工作覆盖和组织覆盖向村民小组延伸,并推行组账村监镇管,兜牢基层治理“网底”。目前,全市共有4293个村(居)民小组党支部和党小组覆盖率达100%。
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 构建“网格化+群众路线+大数据”机制
“全科网格”是最贴近百姓的治理服务体系。汕尾以镇、村、组三级网格管理模式为基础,在全市划分大网格56个、中网格868个、小网格4555个。大网格长镇街党(工)委书记、中网格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以及5000多名专职网格员们一心扑到自己的“小格子”里,排查安全隐患、化解矛盾纠纷、宣传政策法规,使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为民服务更加精准化。
数据显示,汕尾市“民情地图”系统已采集实有人口258万多人、实有房屋92.2万多间、实有单位6.7万多个,完成航拍图2120平方千米,汇聚了公安、政法、自然资源等31个党政机关单位共351类数据,初步建成“人、房、地、事、物、组织”的汕尾民情数据库。
“某小区内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已清理”“某巷道里的废弃家具已搬走”“某居民楼内缺损的消防设施已配齐”“唐某与覃某的经济纠纷已妥善化解”……在市城区凤山街道“民情地图”联勤指挥中心,大屏幕上不断弹出巡查走访和事件上报的处置信息。
“‘民情地图’是我们实现治理手段、治理工具、治理方式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抓手,成功推动了组织机制、责任体系、治理模式的转变,探索出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汕尾路径。”汕尾市副市长温树斌介绍,该市依托省、市数字政府建设成果,搭建了“民情地图”的技术架构,借助数字政府大数据中心、“粤政图”地理信息平台,完成全市“一标三实”数据采集、3D航拍、网格划分、图层构建等工作,并开发了“善美民情”“善美网格”“善美村居”三个分别面向领导干部、网格员和群众的子系统,形成门类齐全的服务应用场景。“一张地图知晓村情民意,一台手机实施基层治理”的美好愿景正逐步照进现实。
上报事件、流转处置、结果反馈、持续跟踪……一整套高效闭环管理机制下,越来越多的矛盾纠纷被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2019年至2021年排查调处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1965、3021、4352起。
政策法规“宣传员”、服务群众“协调员”、乡村振兴“参谋员”……全市各领域各层级党员干部“脚板沾泥”,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把党的政策带下去,把民情收上来,把问题解决好,以“多重身份”共同画就基层治理的“最大同心圆”。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去年以来,汕尾市坚持县镇抓统筹、人往基层走,全面开展“一亲三心”活动,推动8000多名机关干部“返乡走亲”,利用节假日到基层走访,协助解决各类问题3.6万个;推动800多名镇街干部“驻村连心”,全脱产驻村,“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推动5000多名村社干部“入网知心”,下沉到网格,组团式服务群众,实现“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推动5万多名基层党员“联户交心”,直接联系群众,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群众排忧解难。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