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加快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摘要:汕头市潮南区雷岭镇先行先试,探索“动态监测、分级预警、分类帮扶”防返贫监测机制,已在全市推广并取得明显成效;60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镇(街道)村开展组团式帮扶,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帮扶经验做法,挖掘利用各种资源激发镇村发展新动力。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石培璋、鲁利韦、记者罗勉报道 从汕头市有关方面了解到,去年以来,汕头市立足新发展阶段,对标对表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创新举措,探索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新机制,推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做强富民兴村产业,加快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开拓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局面。
汕头市潮南区雷岭镇先行先试,探索“动态监测、分级预警、分类帮扶”防返贫监测机制,已在全市推广并取得明显成效;60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镇(街道)村开展组团式帮扶,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帮扶经验做法,挖掘利用各种资源激发镇村发展新动力。
动态监测 分层分类帮扶
潮南区雷岭镇村民张文芳家里贴有一张小小的帮扶卡,卡片上帮扶对象和帮扶干部相关信息一目了然,还有精准的帮扶措施。如今,这位被列为“边缘易致贫户”的单亲妈妈带病挑起养育四个孩子的重担,乐观地面对生活,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雷岭镇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工作中探索出了“1+2+N”“雷岭样本”,市乡村振兴局在“雷岭样本”的基础上,以镇“清晰”、村“明了”、户“方便”的原则,总结建立了“1+2+3+N”的汕头模式,各村设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服务窗口”,畅通农户自主申报渠道,形成了“横向比对、纵向核实、综合施策”的动态监测模式,通过分层分类及时落实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民生兜底等帮扶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经全面摸查,目前列入动态监测的有328户1192人。
汕头市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强化财政投入政策衔接,整合优化现有扶贫专项资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等资金重点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今年,汕头市将组织各地开展“回头看”,推动各区县继续购买“防贫保”,巩固2.7万脱贫户、37个脱贫村的脱贫攻坚成果,对当前列入动态帮扶的328户、1192人的“三类重点监测对象”进行分层分类帮扶。同时,常态化开展排查监测,逐户有效消除监测风险,巩固好“两不愁三保障”、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成果,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结对帮扶 要素资源集聚镇村
自开展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以来,在广东省委统战部、省交通集团和深圳市的帮助下,60支帮扶工作队点对点帮扶汕头市30个镇和30个涉农街道,144名干部任重点村(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取得良好开局。省委统战部、省交通集团帮扶队发挥资源优势,对由省交通集团承建的京灶大桥项目增加投入1.2亿元在关埠镇下底村设立关埠收费站,建成后将结束关埠无高速出入口的历史,争取投入近200万元改建、装修小学。深圳对口帮扶汕头各帮扶队伍深化深汕两市合作,全面整合两地优势资源,利用深圳优势资源带动汕头产业发展,引进4个产业项目,总投资约7亿元。实施消费帮扶促深汕两市产销对接,推荐33家企业100多个产品申报“圳品”,组织9家企业入驻“圳帮扶”线上平台,举办潮汕美食文化节促成深汕两地企业签约,协议金额达6000多万元;依托“深i企”搭建对口帮扶供需对接平台,推动汕头优质农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深圳13所医院、13所学校与汕头市13个乡镇医院、13个学校结对子,有效提升汕头乡村医疗和教育水平。
今年,汕头市将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为抓手,以帮扶队伍帮扶驻地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乡村产地发展、党建促振兴。我市计划从2021至2025年,每年筹集资金2亿元用于30个涉农街道驻镇帮扶工作。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还对当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现状进行全面摸查调研,科学遴选一批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项目,目前全市共储备驻镇帮镇扶村项目392个,规划总投资达15亿元。同时,用足用活上级支持政策,推动人才、资金、要素、服务向老区倾斜。各地以产业为抓手,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