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的中国实践与政策效应》——探究企业如何实现环境与经济双收效益
摘要: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主体出发,探究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下,企业是如何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收效益的,为政府对于企业的环境监管提出建议,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明晰路径,也为农业生产企业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式借鉴。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杨虹报道 由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历时五年著撰而成的《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的中国实践与政策效应》日前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试图全面反映、准确描述近年来我国农业安全生产和产业绿色发展的现状及变化情况,厘清并刻画各经营主体在生产转型中的行为逻辑,为寻求实现产业转型路径,实现产业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做最大的努力。该书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资源环境承受能力,通过改变企业运营方法、产业构成方式、政府监管手段,实现企业绿色运营、产业绿色重构和政府绿色监管,使传统黑色经济转化为绿色经济,形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模式。对此,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祖辉教授等业内人士认为,该书是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理论阐释与科学实践之大作。
“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压力依然很大,美丽中国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该书主要讨论了可持续生态发展问题,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需保护和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保护,但是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说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该书试图从农业安全生产转型和相关产业绿色转型角度出发,通过对生产经营者的行为逻辑进行解码,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该书运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调研数据重点对资源、环境和碳排放约束下农业生产投入要素转化和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现实考察和讨论,客观展示了当前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和企业经营主体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在识别产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的基础上,运用微观实地调研数据,深入剖析产业经营主体的行为逻辑和行为的作用机制,探究了不同经营主体安全生产和绿色生产的微观逻辑。该书在分析已有生态治理政策效应的基础上探求经营主体的政策需求和政策效应,进而提出规制生产经营主体安全和绿色生产行为的政策治理路径。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马恒运教授认为,该书将实现农业生产转型升级的出发点置于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以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逻辑为突破口,对于今后的农业安全生产、农业生态保护、政府的生态治理政策制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理论指导,也为探索环境规制对环境管理的潜在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杜志雄教授指出,该书首先能够引导农户安全生产行为,从生产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其次探索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机理逻辑与影响因素,能够为农业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与理念指导;最后强调政府规范性政策实施的重要性,建立或完善更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总的来说,该书在推进绿色转型升级的现代化路径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信凯教授认为,该书基于农业与相关产业两个角度,不仅从农户病死猪处理、农药使用行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三种行为出发,摸清了农业生产者在农业安全生产中的行为逻辑和作用机制,意在从源头上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促进农业安全生产转型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主体出发,探究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下,企业是如何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收效益的,为政府对于企业的环境监管提出建议,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明晰路径,也为农业生产企业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式借鉴。
责任编辑: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