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的四大方法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兰 牛家儒 王军礼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挖掘和阐释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和研究阐释工作,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推动休闲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培育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传统休闲文化。
(二)夯实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涵育向美向上向善的社会文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加强新时代美育教育,提升人民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落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免费开放政策。做好延时、错时和流动服务,确保 “三馆一站”高质量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大对特殊群体公共文化保障力度,丰富特殊群体精神文化生活。积极适应老龄化发展趋势,让更多老年人享有更优质的晚年文化生活。面向残障群体,打造无障碍服务体系,支持盲人图书馆等特殊文化服务。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完善和提升省、市、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服务目录),确保内容无缺项、人群全覆盖、服务可持续。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展览、教育和文创开发。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统筹发展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建设体育强国。
扩大文化产品有效供给。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加强内容原创和产品研发,推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建设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鼓励各地制定促进消费活动。统筹文化和旅游资源发掘利用,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要素转化为旅游产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供给主动性和积极性。持续做好海外优秀文化产品高质量引进工作。
以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完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提升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的统筹协调、组织指导与服务援助能力。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盘活乡村文化资源,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积极开展流动文化服务,通过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等形式,把慰问演出、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内容送到百姓身边。
创新培育城市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治理能力,形成优质均衡、便捷高效的文化设施网络,创新拓展公共空间,营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围绕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格局,提升公共文化设施覆盖能力。加快推动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场景。推动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计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结合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改造,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四)厚植共同富裕的文化和舆论氛围
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解读。加强推动共同富裕的舆论引导,正确理解共同富裕,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把实现共同富裕贯穿到日常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强化新闻媒体发挥传播推动共同富裕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在推动共同富裕实践中涌现的典型案例、改革成效的总结推广和宣传。加强推动共同富裕政策的解读,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
营造推动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打造推动共同富裕的人文场景,树立一批体现共同富裕价值追求的先进人物,营造浓厚的精神文化氛围。宣传和表彰一批共同富裕先进人物,激发全社会人人争当共同富裕先进模范的动力。加强对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样式的引导,让不同类型文化产品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生动载体。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推动共同富裕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充分发挥基层在推动共同富裕实践工作中的首创精神。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自《奋力迈上共同富裕之路》,中信出版社)
责任编辑:张洽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