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灵活用工体现流动人口就业新形势

2022-02-08 14:03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2月6日,山东省滕州市举行农历虎年首场企业用工招聘会,100多家用人单位到场参会,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图为滕州市新春人才招聘会现场。新华社

2月6日,山东省滕州市举行农历虎年首场企业用工招聘会,100多家用人单位到场参会,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图为滕州市新春人才招聘会现场。新华社

中国发展网讯 经济增速8.1%、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近期公布的2021中国经济年报备受各界关注。经济增速持续稳定,为就业出现灵活用工现象做了很好的铺垫。

经济增速稳定灵活用工活跃

据新华社消息,稳住宏观大局,“三驾马车”需要作出积极贡献,其中,消费的复苏尤为引人关注:相比2020年负增长,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12.5%的增幅突破44万亿元大关。但数据背后,消费复苏仍面临不少挑战。经济增长还是内需拉动为主。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这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构建国内强大市场的立足之本。消费总量达到44万亿元是一个新的台阶,市场主体应以世界需求为导向,努力生产、加大供给,以此促进消费,带动经济。

从我国发展阶段看,扩大有效投资有潜力、有空间,也有动力。一方面,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仍有许多薄弱环节,补短板投资空间广阔;另一方面,随着创新驱动作用增强,产业升级发展趋势向好,企业创新投入不断加大,蕴含巨大的投资动力。随着去年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节奏,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快下达进度,“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点项目已陆续启动。此外,财政货币投资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都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恢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是稳经济的基础。202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奠定了就业的基础。一系列援企稳岗帮扶政策,对于高校毕业生、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随着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左右。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去年仍在继续较快发展,各种灵活的就业模式也有效保障了许多劳动力就业。

灵活用工是我国制造业一种重要的用工形式,制造业灵活用工大数据能够较为及时、准确地反映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景气状况。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城市酷想家”团队与新市民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同开发灵活用工大数据,并将其运用于宏观经济、城市群和流动人口市民化相关研究。近日,团队发布制造业劳动力市场景气指数,指出灵活用工体现我国当前流动人口就业新形势。

相对于正式工而言,灵活用工可以较好地应对订单的短期变化,有利于一部分订单波动较大的制造业企业保持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随着“柔性制造”概念的兴起,生产能力根据消费需求的快速变化做出及时响应,成为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研究团队发现,灵活用工大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制造业用工的季节性特征——每年的1月至7月为求职和用工的淡季;从8月开始,求职人数和用工数量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旺季会持续到每年12月;用工价格也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特征,总体而言,每年的4月至7月工价较低,其他月份相对较高。

灵活用工活跃体现经济向好

灵活用工大数据能够反映疫情前后制造业景气程度的变化。例如,2021年2月之后用工人数及用工天数出现异常下降,4月至5月工价反弹,下半年用工数量反弹。而长期来看,疫情并没有对制造业造成实质性影响,因为用工数量、价格的长期趋势在疫情前后并没有显著变化。

灵活用工价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同时灵活用工的数量和价格的短期波动也能反映企业的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

研究团队解释,制造业灵活用工劳动力群体主要是流水线工人,这一群体在不同企业、行业和地区间的流动性比一般意义的制造业工人更强,这种可流动性使得灵活用工的劳动力成本在企业、行业和地区间比较接近。与此同时,由于劳动力市场一般均衡的作用,制造业企业正式员工的工资和雇员规模也会受到灵活用工状况的影响。

研究团队指出,灵活用工数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季节性变化、增长趋势以及系统性冲击的影响。因此,可以利用工资和招聘工价指数的变化来构建高频的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景气指数,为宏观决策、企业决策和机构及个人投资提供参考。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下一阶段,要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和促进增收措施,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邹多为

责任编辑:唐雅丽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