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强村富民兴业 服务群众安居乐业
——甘肃武威市古浪县不断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稳定发展
摘要: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之策,坚定不移发展“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有两种以上增收产业的农户达到搬迁总户数的45.5%。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王斌报道
近年来,甘肃武威市古浪县积极统筹各类资源,聚焦产业就业创业和社区融合治理,持续做好搬迁安置区后续发展扶持,不断提升安置社区治理能力,为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抓住“一个根本”育强产业厚积发展动力
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之策,坚定不移发展“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有两种以上增收产业的农户达到搬迁总户数的45.5%。
富民新村安置区建立完善协商民主制度保障群众知情权
古浪县依托安置区大力发展养鸽特色产业
绿洲小城镇安置区引进就业工厂促进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一是强投入促产业扩规增量。争取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后续产业扶持资金2100万元,扶持搬迁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目前,移民区累计建成日光温室7828座1.6万亩,养殖暖棚2.4万座133万平方米,“牛、羊、鸡、鸽”等特色产业存栏量分别达到5.89万头、91.29万只、30.36万只、4.76万羽,果蔬年产量达6.5万吨。
二是引龙头促产业提档升级。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先后引进和建设了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陕西海升集团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项目建成运营,6万头生态奶牛产业园投入奶牛3.18万头,金宇浩睿等8个奶牛场建成投产,引进伊利集团等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牧场、乳制品加工等示范项目,已成为河西走廊重要奶源基地。达康、浪美牛羊屠宰加工生产线建成投运。
三是树品牌促产业增值增效。深入实施“原味古浪”“八步沙”区域公用品牌提升行动,“甄程牛羊”和“天源手工挂面”列入“甘味”品牌名录,甄程牛羊肉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绿色博览会金奖,六道沟万亩目光温室基地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安置区日光温室产业园被省农业农村厅批准创建省级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夯实“两个基础”共建共享提升治理水平
持续完善移民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硬件”与“软件”同步发展,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一是夯实公共服务基础。新建安置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全覆盖。健全物业服务,推进邮政、金融、电信、燃气、供水、电力等公共事业网点不断完善。建成各类学校28所、医疗机构70所、文化广场16处、养老福利机构2所,实现道路硬化全覆盖。安置区370万方调蓄水池建成试蓄水,调蓄水池总容量达到1500万方,安置区缺水难题得到根本解决。完成37公里中压输气管线铺设,富民新村气化站建成投用,新增天然气用户3900户,黄花滩安置区迈入天然气时代。持续开展“一村万树”行动,累计栽植苗木190万多株。
二是夯实社区治理基础。构建“安置区乡镇党委+迁出区乡镇党委副书记+安置点新党组织+党员+搬迁群众”网格化治理体系。持续配强两委班子,注重把迁出地“两委”班子成员、年轻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等推选为安置社区班子成员和村(居)民小组负责人,选聘优秀大学生担任专职党支部书记、专职文书等。
三是深化群众民主自治。完探索建立乡村“三委治村、六会理事、两级自治”体系,支委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村委以落实群众自治为主责,监委以行使民主监督为主业;建立红白理事会、社会治安委员会、公共安全卫生委员会、村民协商民主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
四是优化办事服务流程。实行包村干部、村干部坐班制和乡镇政府各站所延伸服务制,全面推行“最多跑一趟”和“一窗办理”“网上办理”服务机制。梳理公布村(社区)“就近办”目录,完善《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推进个人事项就近办理。
五是突出典型宣传培育。结合“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广泛宣传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持续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 五好家庭”等评优树模活动,弘扬时代新风。结合“农民夜校”讲座、上门入户宣传等方式,在安置社区大力推广以道德储蓄所、道德“红黑榜”等为载体的乡风治理模式,形成“我制定、我承诺、我执行、我光荣”的文明氛围。黄花淮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党委、富民新村党总支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富民新村党总支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富民新村创建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1年9月,甘肃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暨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推进会、民政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培训班先后在古浪县举办,与会各方对古浪县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巩固“三个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创业
通过建乡村就业工厂、产业基地,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吸纳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一是劳务“扩岗”稳就业。健全完善“劳务机构+培训+就业”一体化培训输转机制,培训安置区脱贫劳动力1028人次,输转1.82万人次,创劳务收入4.91亿元,其中“点对点”输转133人次。安置区创业孵化和就业实训基地加快建设。
二是产业“兴岗”促就业。统筹整合资金、政策扶持安置区扶贫车间向乡村就业工厂和乡村帮扶车间转型,目前,安置区22家扶贫车间转型乡村就业工厂7家、帮扶车间15家,吸纳339名劳动力就近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三是政策“兜岗”保就业。实施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等群众,利用村集体经济收益,开发卫生保洁、公益性设施管护等岗位,争取实施以工代赈项目,选聘乡村公益性岗位783人,帮助脱贫劳动力就地就业。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