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沃土万木兴
摘要:用心服务龙头企业,也用情关注小微企业。
邦普项目开工现场。
宜昌市民之家。
宜昌沿江景观。黄显钧/摄
宜昌沿江景观。宜昌三峡广播电视台/供图
宜昌90%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通办”。图为宜都市创新开设“办不成事” 反映窗口。
“企业开办只需0.5天且零收费。”“不动产交易登记业务‘立等可取’,商品房转移登记、二手房转移登记等60余项业务‘1小时办结’。”
“为498个投资项目业主1208个审批事项提供帮办代办服务。”
……
一串数据折射出湖北省宜昌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举措。
近年来,宜昌紧紧依靠创新“第一动力”,聚焦市场主体、市民第一感受,全力打造富有自身特色的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六多合一”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承诺即投产”被国务院自贸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重点推介,“获得电力”指数在湖北省排名前列。
在1月10日举行的宜昌市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宜昌市委书记王立表示,要以永不止步、止于至善的追求,全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服务最优、综合成本最低、企业获得感最强”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以服务之诚铺营商坦途
2021年10月12日,宜昌市政府、宜昌高新区管委会、湖北宜化集团及宁德时代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宁波邦普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在武汉签署合作协议。总投资约320亿元的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落户宜昌。
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企业缘何来宜?除了看好产业环境之外,更认可的是宜昌的营商环境。这个“巨型项目”从正式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52天,对邦普来说,无疑为企业投产赢得了宝贵时间。
52天的极限速度,是全心服务市场主体的生动体现,更是长期以来秉承“店小二”精神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的必然结果。
“只讲怎么办,不讲怎么难”。宜昌坚持学习先进发达地区经验做法,变管理思维为服务思维,推动行政审批向发展聚焦、为发展开路。坚持“说YES不请示,说NO要报告”,面对企业的诉求,要求所有具有审批职能的行政部门不设路障设路标、不给否决给路径。
这一思路下,宜昌90%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通办”,城市“大脑”与行业“小脑”分工协作实现审批不见面,法定行政审批事项推行超时默认,行政审批效率大幅提升……系列变革下,“特事特办”的高效审批已然成为各部门常态。
宜昌市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市大力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业务流程再造和系统重构,尽可能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减时限,让更多事项“一网通办”“一窗通办”“跨省通办”“一事联办”。目前,“一网通办”网办率达到99.3%,99.8%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宜昌还加强与“宜荆荆恩”城市群跨区域合作,在四地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置“宜荆荆恩”服务专窗,大力推进便民服务同城化。
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每年,从中央到地方都会出台大量惠企政策。为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享受政策红利,宜昌相关部门定期梳理发布惠企政策清单,并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根据企业规模、类型等主动精准推送,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同时,在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惠企政策兑现窗口,实行“一窗受理、分流转办、限时办结、统一反馈”,让政策一目了然、一站兑现。在去年开展的“清、减、降”专项行动中,宜昌全面落实湖北省中小微企业降成本“20条”,推出首批“免申即享”清单、涉及补贴金额近亿元。
为企业扫清前进路上各种不必要的阻滞,营造高质量的营商环境,宜昌做得出色。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李平称赞:“在湖北省、宜昌市各级政府身上,我们深深感受到党和政府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助力企业发展的实干作风。”
以机制“破冰”促行动“突围”
发展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招商靠环境。如何让市场主体留得下、长得大、活得好?
宜昌坚持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组织市场评价,接受舆论监督,实现第一时间回应企业诉求、第一关口解决好营商环境问题。
2021年3月5日,宜昌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并解读“1+5+N”营商环境问题投诉联动机制。该机制将宜昌市营商办投诉渠道、政务服务12345投诉平台、信访投诉平台、非公有制企业投诉平台、“双千”平台、纪委监委投诉平台以及市直各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营商环境投诉受理平台有机整合,形成《宜昌市营商环境问题投诉举报渠道清单》,明确投诉途径、投诉范围和受理责任人,切实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发布会的召开也标志着以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规范程序正式启动。
投诉举报的渠道畅通了,问题处理和反馈的程序明晰了,如何利用发现的问题倒逼相关单位全面落实各项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在投诉联动机制基础上,宜昌进一步建立“监督-曝光-整改”的工作机制,对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零容忍”。
“监督举报所曝光的问题,表面看是企业的问题,根子上是行业监管不力!”“通过企业的投诉,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对于公开曝光,各地各部门相关负责人直言坐不住,纷纷主动亮举措、出实招,力求落实政策、服务企业见真章。
宜昌市民政局在湖北省率先建立行业协会商会综合监管和服务联席会议制度,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2021年,全市312家行业协会商会共减免费用约641万元,惠及2859家企业。宜昌市生态环境局对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在湖北省率先试行园区内同一类型小微企业项目打捆开展环评审批,单个项目不再重复开展环评,为企业节省大量费用和时间。当阳市金沙收费站对本地物流企业自有运营车辆实行办理月票优惠20%政策,大大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宜都市提前拆除三江收费站,比预计时间提前12年,预计可累计减免通行费3.6亿元,宜都市内60%企业运输线路得到优化……
不仅如此,宜昌还结合工作实际,出台《宜昌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激励和责任追究实施办法》(下简称《实施办法》),构建推动党员干部干事担当作为的有效机制。《实施办法》坚持正面激励和反向惩戒相结合,激励机制以鼓励广大干部履职尽责,积极主动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为导向,重点围绕改革创新、服务企业、工作评价三方面,明确了激励形式、激励方法、激励程序。责任追究机制以全链条优化宜昌市营商环境为导向,重点围绕责任落实、问题整改、投诉举报、工作评价四方面,明确了责任追究情形、责任追究方式、责任追究程序等。《实施办法》的出台为各部门提升工作效能厘清了思路,构建了分工明确、监管到位、权责统一的责任体系,为确保营商环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机制“破冰”带来的行动“突围”,令市场主体拍手叫好,“看到政府动真格,部门主动作为,我们企业家信心倍增。”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围绕推进企业上市,宜昌携手中信、华泰、长江、天风等知名券商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市政府主要领导专程拜访深交所,加强沟通协调,大力实施上市公司倍增工程。近三年,全市3家企业主板上市,2021年已有1家过审待注册、3家在审、4家在辅,上市后备企业达到107家。
以创新之举铸担当之能
2021年2月24日,宜昌市通过地方主流媒体,集中公布14个县市区和14个市直部门的《优化营商环境公开承诺书》。这28份“军令状”瞄准同一个目标:一流营商环境。
“政府作出的承诺和政策,就是‘砸锅卖铁’,也必须坚决兑现。”宜昌的“店小二们”坦言“压力不小”。
围绕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新三十条”,宜昌市制定了市级任务清单,将全年目标任务逐项分解,形成了104条具体任务。各地各单位根据自身任务,制定细化落实方案,明确时间表、线路图,确保工作推进落实有据可依、有账可查。
“我们这次拿地,只花费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用地成本上节约了至少10多万元。”宜昌凯诺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周林表示,“省时、省力、省钱的新体验”,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而这一切得益于宜昌猇亭区推出的“六证同发”新举措。
去年,宜昌猇亭区在湖北省首创“五证同发+两证合一”基础上,推出“六证同发”,将项目开工所需的6个审批事项合并办理,同时发放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划设计方案批复、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不动产权证书,大幅减少企业投入和时间成本。真正实现企业“立项即发证、拿地即开工”。
用心服务龙头企业,也用情关注小微企业。
2020年8月,全国工商联调研宜昌,对西陵区“推进商(协)会组织对市场主体全覆盖”的探索给予充分肯定,要求西陵区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鼓励之下,宜昌市西陵区运用“组织化”的力量,扶持推动“区级-街道-社区”三级商(协)会平台建设,分层分类引导全区4.8万家市场主体自愿加入街道商会、行业协会和社区蜂巢。以实现共建共享、抱团发展为目的的“商圈蜂巢”由此诞生。
既能协商解决实际遇到问题又能享受被服务的温暖,这是“商圈蜂巢”成员们的普遍感受。
微光咖啡是西陵区CBD购物中心的一家创业企业,受疫情影响,企业经营曾陷入困境。企业负责人张玉昭介绍,“‘商圈蜂巢’为商户们配备的‘小管家’主动联系到我们,协助我们申请了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小额贷款,帮我们解决了资金周转不开的问题,使我们能够顺利发展下去。”
从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出发,通过减环节、减资料、减时间、减跑动、减成本,让企业家在宜昌能够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从而以营商的“软环境”造就发展的“硬实力”,宜昌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创新推出“信易贷”模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自贸区部际联席会议推介肯定;为破解民营及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打造的宜昌网上金融服务大厅,成为全国先进的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六多合一”改革的做法被列为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的43项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对承诺“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对标全国先进,全省最优,宜昌锚定目标,全力创建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22项改革事项27个先行试点被纳入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名单,数量居湖北省前列。
令“要素红利”让位“创新红利”,“政策红利”让位“制度红利”,市场主体心中的最优环境,激发出宜昌上下深化改革的更大决心。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宜昌逐步推出的优化营商环境系列举措,唤起的定会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蓬勃景象。
(宜昌市营商办供稿,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宜昌市委宣传部、宜昌市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