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红利铸金山银山 城市蝶变现财富文明
摘要:西安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闫峻峰说,仙人河在西安区境内共19条支流,总长40.15公里,“这里是它的发源地,背靠山林,环境极佳,泉眼四季不枯,水流清澈。”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张英 王茵 本报记者 | 倪文忠
生态治理红利满满
辽源市西安区丰收村四组,初雪覆盖下的仙人河源头多了几分静谧。
远处的山林、近处的溪流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淡淡的金色光晕;柔软的三叶草藏在冰雪下,像极了碧色的翡翠,晶莹剔透。
西安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闫峻峰说,仙人河在西安区境内共19条支流,总长40.15公里,“这里是它的发源地,背靠山林,环境极佳,泉眼四季不枯,水流清澈。”
“在辽源市委、市政府的统筹推动下,我们和相关部门一道,利用两年时间,下大力气完成了仙人河黑臭水体整治,实施了岸带修复。今年,我们请权威部门对源头区域进行了规划设计,准备结合乡村振兴,将这里打造成旅游景区。”闫峻峰说。
村支部书记杨维奇对闫峻峰的话深以为然:“这两年治河,我们村没少下力气。这回区里说要建景区,我们第一个响应,源头这几户民房我们已经征收了,想着等景区建好了,可以做看护房、管理用房啥的。”
从生态修复治理到生态红利释放,辽源信心满满、动力十足。
与尚在规划建设中的源头相比,仙人河沿线岸带修复,公园、小品、景观建设带给辽源老百姓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太子公园,一座因仙人河污染导致有名无实的公园,经过治理与修复,如今花、草、树错落有致,路、桥、河相得益彰。
过去,由于资源过度开采,造成西安区境内18平方公里成为采煤沉陷区。辽源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依托国家采煤沉陷区治理政策,建设北部生态示范区。目前,2.1公里的环湖路上景观庭院灯、亲水平台、骑行驿道、景观亭台小品等已全部交付使用。曾经是一潭死水、荒烟蔓草的鹿鸣湖,如今成群的红嘴鸥在湖面上翩跹起舞,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观赏。
在东辽县辽河源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东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后,他们启动实施了东辽河寻源之旅项目建设,除了建设东辽河源头实木栈道、塑木栈道、指示牌、座椅及景观工程外,还将以关东民俗为主要风格进行“民宿尝试”,采用统一色彩的琉璃瓦、规范整齐的围墙、园林景观式的庭院以及地道的关东火炕,同时融合满族围场文化、鹿苑文化元素,加饰辽源特色农民画、琵琶等。项目分为两期,目前一期建设已基本完成。
转换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打造旅游品牌,提升城市影响力。近年来,辽源高质量完成仙人河黑臭水体治理,持续推进东辽河、仙人河源头治理及岸带建设,累计完成造林56.0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治理河道140.4公里,治理裸露山体167处,谋划实施生态环保项目60个。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辽源的绿水青山正在成为金山银山。
城市建设精彩蝶变
11月3日,辽源历史上首座跨铁路立交桥——福民立交桥正式通车。
与此同时,2021年全市35个市政基础设施重点项目、77条道路、28座桥梁、4个公园、3座广场等提升工程相继建成交付使用。
从补短板到提层次、上水平,辽源的城市面貌正在精彩蝶变。
“西小桥”,仙人河沿线最繁华地段,也是最出名的拥堵路段。2021年,随着仙人河上“盖板楼”的拆除,这里终于得以实施拓宽改造,旧貌换新颜,多年的交通拥堵得到有效缓解。
东山公园,坐落在城区最北端,1987年由辽源矿务局在原矿务局第一中学果园和林场的基础上改建。2019年公园移交市园林管理中心后,按照生态修复规划,辽源市委、市政府在保证林地规模和生态原貌的前提下,启动了全面升级改造工程。榫卯结构凉亭、仿古彩绘游廊……如今,这里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启动城市修补,实施仙人河“盖板楼”拆除工作,完成站前广场、东方广场、人民广场景观提升改造工程,完成东山公园等4个公园改造提升工程,完成96个老旧小区环境与设施提升改造工程……
辽源群众在“伤疤变成美景、资源变为财富”的过程中,体验着成功与满足,感受着便捷与舒适。
11月23日,南部新城文化地标建筑群——“新四馆”建成投入使用,辽源人有了省内一流的大剧院,有了史上规模最大、展陈最全、质量最高的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辽源五中12年一贯制项目、商住综合体项目、南部新城市民中心、市中心医院迁建项目也都在有序推进中。
辽源之美,不仅美在风景,更美在文明。辽源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牛鼻子工程。2020年,辽源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2021年被列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辽源连续5年获得“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市”,连续5年获得“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城市”。随着“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全程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同步提升,人民群众期盼的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