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津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
摘要: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从落实主体责任、加大财力保障、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人才培养、实施动态评估等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王敏 记者赵凯华报道)12月23日下午,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津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会上,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许颖悟介绍说,11月25日,《天津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获得市政府第17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12月6日发布实施,这个规划很厚实、很丰富、很具体。同时介绍了《规划》的相关情况,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王剑锋、市民政局副局长张清玲、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浩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许颖悟介绍了《规划》的编制背景、特色及主要内容:
一、关于编制背景
基本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涵盖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各方面,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通过社会分配、再分配由人民群众享有、享受的重要体现,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载体,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温情、温度的具体表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动员令。天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刻领会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新时代的新需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逐年增加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十四五”时期是天津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天津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作为本市“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坚持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为基础,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制定出台《规划》,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二、《规划》的特色
《规划》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结合天津市实际,对“十四五”时期天津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主要突出以下四方面特色,概括为“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切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网,稳步提高优质资源均等共享水平,不断满足日益个性化、多层次的人民群众需求,努力推动、帮助和服务人民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管理方式、供给方式、技术应用方式,协调城乡、区域、各类人群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动改革创新与效率提升相促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市政府组织各有关部门,面向基本公共教育、就业与社会保障、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健康服务、基本住房保障、基本公共文化体育和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七大领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找出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短板与弱项,针对义务教育学位供需不平衡、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养老机构床位紧张以及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等社会普遍关注问题,研究提出了94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40项重点任务、41项保障工程。
四是坚持体现天津特色。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适度调整天津市服务项目和保障标准,确保人群全覆盖、标准不攀高、财力有保障、服务可持续。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相比,天津市新增了中等职业教育市政府助学金、城乡低收入家庭救助、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残疾人基本医疗保险缴费补贴、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等17项服务项目。在服务项目设计上,更加聚焦民生需求,注重对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如针对老年人增加了助餐服务,针对农村居民增加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针对退役军人增加了就业创业服务,进一步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在保障标准设定上,在对本市财政承受能力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服务项目保障标准,明确支出责任,所有服务项目标准均达到或高于国家标准。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共十章,包括发展基础、主要目标、服务标准、保障工程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总结回顾了我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领域重点任务成果显著。一是教育普惠水平明显提升,累计新增幼儿园学位16万个,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二是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强化,累计新增就业247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三是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全市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01万人、349万人、406万人、1164万人、354万人。四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天津医院改扩建、环湖医院新址扩建等13个项目竣工、12个投入使用,家庭医生有效签约居民超过400余万人。五是基本社会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1870元、1530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达到每人每月2570元。六是住房保障体系持续完善,新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11.37万套,发放租房补贴19.65亿元,销售限价商品住房2万套。七是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提档升级,开展922项重点阅读推广活动,每年开展文化惠民系列活动,人均体育场地达2.35平方米,成功举办第十三届全运会、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
第二部分,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在总结分析天津市基本公共服务存在问题与面临形势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到2025年的主要发展目标:即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供给水平显著提升、资源配置更趋均衡、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同时提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3%、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5%、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高于90%等27项衡量本市基本公共服务整体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第三部分,深化完善了天津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针对基本公共服务七大领域,按照服务项目、服务对象、保障标准、支出责任、覆盖水平5个方面,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最低生活保障、老年人健康管理等94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基本标准,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夯实社会救助体系等40项重点任务,以及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计划、全民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等41项保障工程。
第四部分,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从落实主体责任、加大财力保障、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人才培养、实施动态评估等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
许颖悟表示,下一步,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市政府将继续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持续完善天津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着力补齐补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弱项,着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治理效率,努力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王剑锋首先介绍,为什么要编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问题:
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政府承担兜底保障的主体责任。基本公共服务与公共服务有所不同,强调的是“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和“政府承担兜底保障的主体责任”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教育、就医、养老等权益,强调“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另一方面是守住兜牢民生底线,注重各级政府兜底保障,守住全社会发展的民生底线。同时,《规划》在对天津市财政承受能力进行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和实施标准,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确保“人群全覆盖、标准不攀高、财力有保障、服务可持续”。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天津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作为市政府确定的“十四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建立健全天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明确了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和支出责任,是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对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进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
——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王剑锋同时介绍,《规划》是如何确保未来几年乃至更长时间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服务品质不断提升的问题: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政府在基本民生保障中的主体地位,健全政府投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公共资源投入保障,加快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主体参与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推动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多元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格局,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公共服务体验。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持续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助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和重大人才引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服务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互联网+”等手段,进一步优化服务方式、提升供给水平。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等特殊群众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
三是实施动态评估。完善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信息收集和动态跟踪,加强对规划主要指标的监测、统计。畅通社会监督渠道,积极开展社会评价,凝聚社会共识。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第三方评估体系,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相关政策,综合考虑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承受能力,动态调整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确保保障更精准、标准有提升、服务可持续。
——市民政局副局长张清玲首先介绍了关于养老服务问题:
目前,天津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91岁,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14.75%,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天津人口老龄化实际,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服务项目对标对表,增加了老年人助餐服务、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等服务项目。加快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以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居家探访制度。完善老年医疗资源布局,为失能老年人上门开展健康评估和健康服务。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建立并完善重度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项目和等级评定标准等相关配套制度。鼓励支持各类护理服务定点机构发展家庭养老床位,统一纳入全市综合责任险投保范围。
市民政局副局长张清玲同时介绍了困境儿童群体的保障问题:
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相比,天津市《规划》增加了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儿童福利机构集中供养成年孤儿社会安置保障等服务项目。针对弱势儿童群体,将进一步健全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制度,适时提高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完善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医疗康复、养育安置等配套制度,进一步推动各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浩介绍了关于“一小”问题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婴幼儿照护服务愈加关注,《规划》聚焦民计民生焦点问题,尤其是托育服务、学前教育等方面,将大力发展托育服务事业,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十四五”末,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将达到4.5个。同时,努力扩大学前教育覆盖面,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将达到93%,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80%以上。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