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CMF报告:中短期内,人民币国际化应“以我为主”,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配合

2021-12-22 15:12 中国发展网
人民币国际化

摘要:国际货币体系的全球公共品属性决定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出路需要以超主权国际信用货币为基础,而且要在全球各国民主协商下来进行设计和运行。

中国发展网讯  12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理论与思想研讨会(第3期)在线举行,本期讨论会围绕“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五十年:美元本位评估、未来体系展望与中国货币战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凯代表课题组做主题发言。刘凯表示,中短期内,人民币国际化应该“以我为主”,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配合。大国崛起最为关键的标志就是构建出安全、可控、富有弹性韧性、以内为主、占据世界经济关键环节的经济体系;货币国际化的核心在于打造强货币。因此要循序渐进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

报告提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五十年以来,给了国际社会以及中国深刻的启示。国际货币体系演进有其自身规律和历史惯性,旧的体系被替代需要一个过程,旧体系向新体系的转变过程中一般还存在中间过渡态。因此,我们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过程和美元本位被替代要有充分的耐心。此外,国际货币体系的全球公共品属性决定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出路需要以超主权国际信用货币为基础,而且要在全球各国民主协商下来进行设计和运行。

中短期内,人民币国际化应该“以我为主”,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配合。大国崛起最为关键的标志就是构建出安全、可控、富有弹性韧性、以内为主、占据世界经济关键环节的经济体系;货币国际化的核心在于打造强货币。因此要循序渐进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长期内,国际货币体系将进入多元时代,中国应做好规划并完善相关制度安排。未来美元本位大概率会逐渐松动甚至出现动荡,国际货币体系将进入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的多元货币体系时代。面对这一情况,中国除了要加快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国内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长,还应该稳步地朝着资本账户开放和更具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发展,推动国内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增强中国市场对外国资本和资金的吸引力。

在国际宣传和交流层面,中国不宜过度宣扬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及其成果,不宜造成人民币要走美元霸权老路的印象,而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倡导基于国际公共利益和各国民主协商的国际货币新体系。要跳出“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等理论强调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矛盾冲突的路数,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既符合国际经济和政治体系的演进方向,也符合道义原则。

关于数字人民币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建议,首先,在中短期内,中国要继续加强当前版本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试点、推广工作,不断优化和完善数字人民币的设计和技术;其次,数字人民币与人民币国际化各自有着相对独立的逻辑,因此不论是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工作还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都应该稳中求进,没有必要为了人民币国际化而强行加快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也没有必要为了加快数字人民币的国际推广而过快推行金融开放等制度改革。最后,鉴于未来全球会进入CBDC全面竞争时代,国家对CBDC的技术储备十分重要,央行应该放眼长远,在当前版本的基础上继续研发基于更先进技术和更优设计方案的数字人民币,为未来的国际货币竞争做准备。

论坛第二单元,结合CMF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思想报告,各位专家对国际货币体系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功能是国际收支调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问题就是一个主权货币在充当超主权货币职能时带来的问题,这构成了未来改革的方向。人民币本身作为主权货币,主权货币国际化的有很多局限是不可逾越的。对于超主权货币应当承担的义务,在主权条件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无限承担。所以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反思的结果就是任何一个主权货币都不可能无限制地承担这种义务,这也就将这个问题指引向一条路,那就是合作。美元、人民币、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三元合作,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自己的构架和货币区。在三个货币区中是有协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样一种机制比较现实。从当前情况来看,人民币主要服务的国家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而明年1月1号15个国家签订的RCEP正式生效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良好契机。除了这15个国家,在东盟“10+3”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即清迈机制。清迈机制由中国主导,已经积累了二十年的成功经验。这一多边化机制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机会。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表示,维持现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均衡已经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全球力量对比上,美欧占比不断下降,亚太新兴经济体的市场占比不断提升,美国现在主导的地缘政治和它所推动的规则在改变全球一体化的根基。其次,全球贸易投资供应链格局也在重构,全球分工的格局正在遭受冲击。最后,国际越发关注区域一体化发展,所以未来的格局可能就是几种主权货币共存博弈的状态。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张成思对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表示认同,未来超主权货币的格局是一个理想状态,多元化的货币体系将呈现出“无超多强”的格局,并且这一体系的形成也并非短期化的过程。在世界经济运行体系下,世界货币是支撑流动性的基础,没有流动性来支撑,整个宏观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宏观杠杆率就控制不了。而真实流动性的充足与否是真正主导宏观杠杆率的因素,这也就是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问题。对于真实流动性,其支撑因素包括财政收入以及基础性抵押品(如美国国债)。所以国内的经济政策与国际货币体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确实需要人民币能够在世界主要货币的盘子里有一席之地,这不仅仅是站在中国的角度,也是因为世界各个国家都需要一个能够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货币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指出,货币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最初是通过不同经济单元相互作用演化而来,并非整体性的设计。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要考虑几大问题,首先是货币供应。货币供给要满足宏观经济稳定的要求,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多都不行,存在一个最优货币供给。其次,货币体系里面第二大逻辑就是货币的发行权由谁掌控。货币的发行和控制,更多是一种利益收益和利益分配权利,并且这是一种超级权利。因此在货币体系构建里面,不仅仅要与经济增长相匹配,更重要的还要形成一个使得利益分配与增长相契合的货币权利和收益的分配权。最后,因为国与国之间有主权和自身的货币,这样就要考虑到国内货币和国际货币之间的转化。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构建过程中,对于中国而言,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路要发生一些调整,尤其是做实区域化战略。第二,中国要以内循环为基础,将中国的金融池子做大,使中国金融具有定价权和收益能力。第三,货币背后的支撑不仅仅是一般的GDP和财政,更是一个国家持续的综合国力、军事能力和科技能力。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经政所所长张宇燕梳理了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规律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条件。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够成为关键货币,最重要的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其他实力如军事、科技实力。由此可见货币背后的竞争往往也是不同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任何时代都有守成国家和崛起国家,在货币领域也是如此。一个国家货币受欢迎程度能够多大?除了它的经济实力之外,还涉及到本国的司法体系,对财产特别是金融资产、货币资产的保护程度。与此同时,这个国家金融资产量必须非常大,一些最关键、最核心、最本原性的资产流动性强,安全性高,而且衍生性也高。通过历史还能观察到一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其货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地位的决定性因素,但这并不是两者完全同步,中间存在一定的时滞。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今天中国综合实力强大,但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还不是很高。所以未来五年到十年国际货币体系大的趋势还是朝着三足鼎立的方向发展,但这一局面的最终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条件。

在对国际货币体系演化的规律进行讨论之后,各位专家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陈卫东鉴于美元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人民币在国际化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准备:第一,货币本质反映的是价值,人民币国际化不能脱离综合国力这样一个基本的支撑因素。第二,考虑人民币国际化时要考虑到国际责任可承受度。第三,单一主权货币在国际化过程中面对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同样存在。我们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同样要依靠国际大循环。第四,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程度,取决于人民币稳定性。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顶层设计方面,需要做出合理的安排。第一,基础设施非常重要,为保障人民币清算体系的运行,系统可靠性、相关制度安排非常重要。第二,国际认可程度。我们不可能一厢情愿地搞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得到国际上的认可。第三,国内稳定的市场基础。宏观经济架构的稳定、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制度等配套措施需要不断推进。

张成思表示人民币在走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把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工作做好,这种协调配合现在看来需要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大背景下进行。由于财政政策的调整受到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约束,因此财政政策的宽松是有下限的;同时货币政策调控不能单从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目标去考虑,还要考虑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从而稳定宏观杠杆率。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