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改革开放的红利仍然十分可观
摘要:中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激发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的可能性或者空间还是十分巨大的,比如在1998年到2007年的八年时间中,改革的力度贡献了年均经济增长率两个百分点,持续这样一个改革的力度二十年,能够保证未来二十年也能够单单靠深化改革保证中国经济增长每年2.11个百分点,简单来说,改革开放的红利仍然是十分可观的。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杨虹报道 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数据月度分析会在线举办,本次分析会聚焦的问题是“维护短期平稳复苏 激发长期增长动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尹恒发布月度主报告。报告认为,中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激发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的可能性或者空间还是十分巨大的,比如在1998年到2007年的八年时间中,改革的力度贡献了年均经济增长率两个百分点,持续这样一个改革的力度二十年,能够保证未来二十年也能够单单靠深化改革保证中国经济增长每年2.11个百分点,简单来说,改革开放的红利仍然是十分可观的。
报告分析指出,宏观经济整体上呈复苏态势。今年,随着外需持续上扬和经济动能的逐渐恢复,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呈现了复苏态势。但是在下半年特别是从第二季度开始,复苏态势有所放缓。总的来看,今年预计整体增速能够达到8.1%,年内完成6%的增长目标是没有问题的,两年平均5.1%,稍低于2019年增速。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显示,工业企业回归常态。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比增加10.1%,两年平均6.2%。在疫情前,2019年是5.6%。从这里可以看出工业企业还是回归了常态。从三大部门分类来看也可以得出这一结果。
支持宏观经济整体复苏的原因是就业形势稳定,随着整体经济的逐渐复苏,城镇调查失业率在下降,居民收入的增长是稳定的。到11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5%,低于去年同期,也低于2019年同期的5.1%。31个大中城市的调查失业率前十一个月为5.1%,基本和这几年的趋势是一致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第三个支持总体复苏态势的是进出口。进出口延续了强劲增长态势,11月份,以美元计中国出口同比累计为31.1%,两年平均16.6%,同比出口11月份保持了高速增长,11月份进出口达到710.8亿美元,是年内第二高,10月份是第一高。从外需来看,增长势头相当强劲。
总体经济形势呈现复苏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外需强劲,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汇率稳定表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信心比较充足,这给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增加了很大的底气。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大为改善,随着经济逐渐走出疫情冲击,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额出现了很大的增长,目前为止,最新数据是十月份,前十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71649亿元,同比增长42.2%,两年平均增长22.3%,这一数据在2018年同期为11.8%,2019年同期是亏损2.1%,总体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今年效益是很好的。
报告提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国内消费持续低迷,从今年境外引起的疫情反复,极端天气引起的灾害险情,导致部分消费领域增长放缓,消费复苏进程严重受挫,消费水平不仅没有进一步向长期趋势线回归,下半年可以认为是急转直下的态势。在前11个月,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3.7%,两年平均只有4.5%,比上半年回落1.3个百分点,而且与正常年份2018年、2019年9.7%、8.6%相比,差不多只有它的一半。如果再往以前的长期增速来看,消费增速都是有两位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消费需求维持在低位,而且这些年持续探底趋势没有得到扭转。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2%,不足上半年增长速度的一半,两年平均只有3.9%,2018年、2019年这一可比数字是5.9%和5.2%,如果再做一个长期趋势线,最近这些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30%左右回落到现在的5.2%的增速,应该可以用投资低迷这个词来形容了。
民间投资处于低位,持续萎缩。前十一个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额同比增长7.7%,也只有上半年增速的一半,两年平均3.8%,在2018年、2019年正常增速是8.7%,2019年下降4.5%,近十年来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30%左右持续回落到现在大概是两年平均3.8%,这也是一个相当低位的水平。由于内需的两个方面,消费和投资持续低迷,前面我们看到今年经济对外需的依赖性很大。三季度进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拉动贡献率是1.9%,从长期趋势来看,这个外需贡献在十几年来是同期最高的,在内需恢复不充分、消费投资低迷的情况下,今年外需确实起到了稳定复苏的功能,但是应该注意到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以及新冠疫情叠加,使得外需的不确定性陡然放大,外需这种强劲和不确定性掩盖了内需走弱和疲弱的矛盾,这与当前加快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明显相悖。
下行压力加大的另外一个侧面,可以从生产侧和需求侧价格分化来认识。从这张图可以看到,7月份以来CPI和PPI的剪刀差喇叭口越来越大,11月份尽管出现了拐点,CPI拐点出现在10月份,PPI拐点出现在11月份,尽管喇叭口有所收缩,但仍然达到了10.6%,这是近三年来的第二高点。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目前已经超过了疫前的水平,再叠加国内能耗双控和远期双碳目标的影响,企业成本和PPI价格指数急剧上扬,使得生产侧和需求侧价格明显分化,表明成本冲击造成的价格传递效应是很弱的,中国特别是下游的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面临的压力、成本分担的压力是特别巨大的,所以,广大下游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是非常不利的状态,影响到我国市场复苏的前景。
总体来看,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复苏进程相当复杂,影响中国经济复苏进程的力量既有外生因素,也有内生因素,既有短期波动也有周期性调整,也有长期性结构因素的冲击,也有政策协调的因素等多重因素叠加,非常复杂。经过疫情反复,极端天气的出现,大宗品价格高启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房地产、碳排放等结构调整的政策叠加,中国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在今年下半年以来持续上扬,经济复苏的进程有所放缓。
报告提出以下两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方面近期应该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维持平稳复苏,具体包括:
一是财政政策可以更加积极。今年财政收入是到十月份为止,到目前为止财政收入同比增长是14.5%,支出增长是2.4%,14.5%的数据比2019年(8.2%增长速度)正常年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还要快,所以,今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但是支出速度收缩的非常明显。2019年正常年份同期相比落后了两个百分点,从财政赤字表里看得很清楚,今年财政赤字同比减少55%,比2019年同期减少45%,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的节奏明显比去年放缓,发行规模同比巨降,从这两个角度看财政政策事实上转入收缩的状态,所以,我们认为近期财政政策应该更加积极来保证财政支出的强度,加快财政支出的速度。
二是从货币政策来看,货币政策还存在着适度宽松的空间,从数据来看今年确确实实10月份M2同比增长8.5%,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2个百分点,跟2019年正常年份差不多,但是由于今年前面大家已经看到三驾马车中国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是在急剧收缩,所以,货币政策应该走向更加适度宽松的状态。从社会融资存量和增量来看,今年财政货币政策总体看,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是趋紧的。
三是近期政策应该多管齐下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可以适时出台消费导向的减税降费政策和民生导向的收入补贴措施。可以适时考虑对提振居民消费、提振居民信心方面、增加居民收入方面发力。
四是千方百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的维护市场主体的活力,稳住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另一方面长期政策建议,继续坚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激发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
责任编辑: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