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深学笃用 天津行动——静海区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新闻发布会
摘要:展望未来五年,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行动,加速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上做好“选择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上做好“必答题”,构建起“四梁八柱”的产业体系,力争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档金属制品等一批百亿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京津冀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强区。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王敏 记者赵凯华报道) 12月14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深学笃用 天津行动——静海区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新闻发布会,会议邀请到静海区委常委、副区长曲海富,区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刘慧武,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陶哲,区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胡寿强,中旺镇党委书记岳军武,为大家介绍静海区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所关心的问题。
——静海区委常委、副区长曲海富介绍:
近五年来,静海区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引进项目455个,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工信融商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初步构建起大健康、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9条产业链,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3%,一钢独大、产业结构偏重偏旧的问题得到解决。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下大力量培育发展大集团、大企业,中国500强、市百强企业达到5家,友发、爱玛成功上市,实现本土企业主板上市零突破。加强产业对外开放合作,建立多层次对外合作机制,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中德大邱庄生态城等对外平台更加完善,产业合作渠道不断拓宽,水素仪等一批对日项目落户静海。
展望未来五年,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行动,加速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上做好“选择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上做好“必答题”,构建起“四梁八柱”的产业体系,力争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档金属制品等一批百亿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京津冀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强区。
未来五年,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创新引领作用,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推动优势企业向集团化发展、产业向园区集群化发展,在不断摸索与实践中构筑动能转换的创新优势。
未来五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建链补链强链为重点,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大技术攻关和项目招引力度,不断强化产业配套体系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高静海制造业与全市工业体系之间的契合度和关联度。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实施金属制品、自行车电动车、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优势产业基础“再塑工程”,锻长板、补短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增强静海特色产业产品的需求适配性,不断提升静海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实现从制造业大区向制造业强区的转变。
未来五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都市型农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扩大规模、拓展空间、优质高效发展。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金融、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现代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便利化、品质化发展,推进医疗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商贸业内涵式发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五年,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新基建为支撑,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新能报废王运营中心为依托,探索构建数字化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积极打造覆盖京津冀、辐射全国的国家循环经济交易平台;建立友发钢铁钢管交易平台,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综合议价话语权。实施数字赋能计划,持续深化与中国钢研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院所合作,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坚持市场换项目,建设数字治理典型应用场景,打造政务服务智能化平台。
曲海富表示:通过五年的努力,全面提升静海创新发展能力,加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规模,推动静海成为全市乃至京津冀地区的制造业强区,为天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贡献静海力量。
——静海区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刘慧武介绍:
静海区发改委作为重要的综合经济职能部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产业创新提质升级、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格局为目标,实施全产业链条谋划,全产业生态培育,努力打造链条完整、稳定可靠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静海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创新发展
实施新动能新产业“引”“育”并重,持续加大“引”的力度,做足“育”的功夫,全力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通过引育新项目,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在现有产业体系中注入一批百亿级战略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智能化信息化等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推动金属制品、钢材加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通过创新实现技术升级、设备升级、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培育一批千亿级的优势产业,使传统产业更优化、支柱产业更强大。
二是发挥园区主战场作用,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特色产业园区多、发展空间大,是静海的一大优势,定位为健康产业集聚、健康生活示范的中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目标是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医疗科研教育健康产业中心;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将瞄准循环经济全产业链重塑循环经济现代产业格局;高新产业园将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高地;中旺航空产业园将建成京津冀绿色表面处理和航空航天配套产业集聚区;中德生态城将是未来“三生合一”的样板城市;国际商贸物流园将成为现代商贸、现代物流、平台经济融合发展的京津冀“菜篮子”和“中央大厨房”。
只要我们以坚定的战略定力锚定产业定位不偏航、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松劲、时不我待的紧迫不懈怠,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就会在静海大地生动实现。
三是在贯彻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布局中谋划静海发展
在未来发展中,坚决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紧紧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把引进北京项目作为我们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之一;以装配式建筑产业为先导,扩大与雄安新区的对接发展;持续推进“静沧廊(3+5)”合作机制走实,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增加产业厚度。发挥静海制造业大区的优势,在为天津实现“全国先进研发制造基地”功能定位中做出静海的贡献;以技术创新、产业优化升级、能源结构优化为支撑,坚定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不动摇,坚决实现能耗双控和排放强度双降目标,为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尽静海之责。
——静海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陶哲介绍:
作为区科技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雏鹰”“瞪羚”企业突破650家。创新载体水平不断加强,中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获得批准,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正式揭牌,天津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开园运营,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市级创新创业载体达到17个。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十条措施》《静海区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了完整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下一步,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基础创新作用,加快推进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建设,构建中西医“双航母”创新集群,在生命健康领域形成一批原创性、突破性重大创新成果。
二是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和产业联盟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完善企业遴选、培育和认定机制,在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自行车、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培育一批“雏鹰”“瞪羚”和科技领军企业,做大科技型企业“底盘”。
三是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围绕健康产业、循环经济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中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承载平台创建京津“微创新中心”。依托大邱庄“中国焊管产业基地”“中国钢管外贸基地”,搭建国际技术交流平台。依托中德大邱庄生态城、天津唐官屯加工物流园区,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研发应用高地,推动静海区形成富有活力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
——静海区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胡寿强介绍:
作为静海区工业经济主管部门的区工信局,为打造先进制造创新区做出应有的贡献。重点实施三项工程:
一是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工程。着力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推动5G、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各类场景的应用,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引导企业打通设计、制造、管理与服务之间的数据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到2025年,建成数字车间、智能工厂50家;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服务链,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研发平台,引育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机构,促进产品的质量提升。到2025年,企业技术中心等现代服务业达到50家。
二是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着力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推动落实《静海区关于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全面推行“链长制”,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加快一批接链补链项目建设,构建全产业生态;依托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发展园区,着力构建开放协同、精准有效的集群发展促进体系,逐步建成百亿级千亿级新材料、循环经济、大健康、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三是实施优质企业培育工程。围绕产业链,构建专精特新—单项冠军—领航企业梯次培育格局。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的中小企业、小巨人;促进企业技术质量双提升,加快培育一批市级、国家级单项冠军、领航企业。到2025年,达到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家,单项冠军、领航企业10家以上。
——中旺镇党委书记岳军武介绍:
“电镀基地”是中旺航空产业园的一个功能区,是制造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我们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基地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正逐步发展成为承接京津冀绿色表面处理的示范区。为此,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聘请中航工业长沙设计院,高标准进行产业定位和优化布局,为转型升级明确方向。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打造“京津冀绿色表面处理示范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及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基地、初步形成航空‘二三级’零部件及材料配套供应基地”。同时,坚持以集聚、集成、集约为导向,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相融、相邻、相离为导向,加快布局园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以补链、建链、强链为导向,加快推动园区产业集聚发展。
二是坚持科技附能。向环保要转型,向创新要发展,向绿色要效益,为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先后投资20亿元,建成地下综合管廊、水体风控中心、智慧园区平台、雨水收集系统等一系列技术先进的亮点工程,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3统一”管理模式,对企业实行废水集中治理、废气集中监控、废渣集中管控,用绿色生态方程式有效破解电镀行业的污染难题。同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工程,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家,实现了生产要素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高度融合,也标志着中旺镇传统产业的换档升级和转型重生。
三是坚持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为转型升级创造条件。坚持引资与引智并重,建设与服务并举,建成一支懂政策、服务优,能力强、作风硬的营商队伍,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畅通联系企业家沟通渠道,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用优越的环境吸引投资者,用优质的服务留住投资者,用完善的制度保护投资者,确保投资项目尽快落地见效。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129家,涉及军工、航天、航空、高铁、汽车、电子等行业。
下一步,将坚持创新、绿色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配套,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使园区成为区域经济最富活力、最具潜力的增长点。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