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再升级上海这些典型案例够“新”!
摘要:金山区推进建立公共信用信息补充报告,归集22万余家企业的纳税、水、电、专利、商标等信息数据,更快捷为企业融资增信;
上海大剧院。本报记者崔立勇/摄
本报记者 | 季晓莉
近日,上海市发布20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内容广泛多样,地区分布均衡,既有促进工程建设项目落地投产的新举措,也有“一网式”政务服务、代办员服务、金融服务等内容,值得其他地区在设计营商环境政策时加以借鉴。
上海自贸区:工程建设项目落地投产跑出“临港加速度”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两周年以来,为进一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落地,加快开工投产速度,临港新片区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多、程序杂、耗时长等问题,持续提升市场主体办事便捷度和满意度。
2020年6月,临港新片区设立了上海市首个覆盖社会投资、国有企业投资、政府投资等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实体化运作的审批审查中心,将建设项目涉及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和市政公用服务等事项统一纳入办理范畴,实行前台“一窗综办”、后台联合会审的“全流程、全覆盖、全要素”一体化审批和服务。
临港新片区在上海市率先实行“一站式拿地开工”和“一站式竣工投产”两个“一站式”机制。临港新片区建立审批服务专员机制,形成了由项目牵头部门、投资促进中心、市政公用单位、园区平台公司等多层次的专员梯队。审批服务专员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项目,会同牵头部门共同定制个性化审批服务方案。对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但尚不具备综合验收条件的重大项目,提前介入并主动提供指导服务,以分期分批推进的方式,先行开展质量安全、规划资源和消防验收,保障主体或单体生产厂房尽早投入生产;针对复杂项目提供方案报审、开工、施工和竣工的全过程专人跟踪服务,确保验收顺利进行。
临港新片区在上海市率先试点与企业研发和生产配比相适应的混合用地出让模式,由企业自主确定各产业用途的比例。对需承接园区内产业需求和配套服务需求的部分产业地块,以“提高单一用途产业用地混合成分”的方式制定供地方案,企业可根据拟进驻产业的策划需求,适当提高研发和配套用地面积占比,并在土地出让合同中直接约定特殊条件。针对部分产业园区的核心产业带用地群,推广“产业综合用地”模式,并针对工业研发类复合产业用地开展试点,使单一宗地具备工业用地与研发用地两种使用性质,且建筑用地比例不受限制。
2021年7月,临港新片区将交通影响评价、雷击风险评估、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和水资源论证等具有共性的前置性评估事项统一纳入区域评估,并选择临港新片区奉贤扩区区域和综保机场南片区两大区域开展试点,提前开展统一集中评估、评审,并将整体性、区域化评估评审结果提供给进入该区域的工程建设项目共享使用。临港新片区在全国首创水土保持告知承诺无人干预自动办理,企业可全流程网上自助办理“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事项,通过OCR识别、远程身份核验等技术,仅需5分钟即可自动审批办结。
目前,临港新片区的项目从签约到开工用时普遍提速到6个月内,方案稳定的条件下可实现拿地即开工,综合验收平均办理时间压缩到5~6天,项目建设投产效率进一步提升。
黄浦区:栽种黄浦“生命树”政务服务再发力
结合近年来“一网通办”改革的实践经验,上海黄浦区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基础上,于2021年4月15日在“一网通办”上线了政务服务集成导航两棵“生命树”。
黄浦区立足于企业群众办事需求,对市区两级各类政务服务事项进行细化梳理、关联分析,采取事项归类、主题概括、层层递进的“树状图”和可视化图标分类,向企业群众直观体现全生命周期需要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
企业全发展周期“生命树”设置了企业开办、纳税缴费、商务贸易、金融信贷、企业变更和企业注销等12个主题,涉及税务、工商、科技、金融、商务等多个部门共127项政务服务事项。个人全生命周期“生命树”设置了出生、上学、工作、退休、养老等14个主题,涉及卫健、公安、教科、人社、民政等多个部门共211项政务服务事项。
目前,集成事项还在根据企业群众的需求持续增加。两棵“生命树”访问量达到12065次,已服务1712余户企业和4276名群众。
长宁区:率先推出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好办”系统
由于夜间施工的特殊性,根据相关法规,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每三天就要申请一次建筑工地的夜间施工许可证,每夜间施工三天就要中断一天。每一次申请都需要至少9种纸质文件、5个部门签字盖章。三天为一个循环,在每一阶段的夜间施工中都要重复所有流程多次,消耗施工企业不少精力。
为解决夜间施工办理复杂的问题,上海长宁区持续深化“一网通办”改革,2021年8月在上海市率先推出建筑工地夜间施工作业审批“好办”服务,有效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长宁区充分利用“AI+一网通办”智能化能力,为企业提供以“个性指南+智能申报”为特征的办事全过程智能化办事辅助服务,办事人在线填写表单后,系统自动生成申请表,加盖企业电子签章,即可完成申请。一次申请,即可完成建筑工地夜间施工作业审批和作业项目证明的“两证”联办。申请材料平均压减30%,营业执照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等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免提交”,系统填报要素平均减少50%。办结时限由原先的5个工作日变为1个工作日,最快可缩减至5分钟。
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两网协同,将夜间施工审批即时信息纳入区城运2.0平台“智慧环保”应用场景模块,通过大屏端“撒点布防”,基层执法人员可通过移动端政务微信“智慧环境治理”轻应用,及时掌握实时更新在建工地夜间施工状态,异常情况及时处置。
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好办”系统上线以来,已成功受理246件,企业获得感显著提升。
宝山区:打造代办专员服务制度
上海宝山区着力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全面加强企业服务,深入开展投资促进体系建设,重点聚焦办事便利、政策获取和企业获得感等方面。“对重点企业实施‘代办专员’制度”的内容包括为全区重点企业每家固定一名“代办专员”,针对企业在开办、运营、退出全生命周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施全程免费代办服务。
《宝山区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企业代办服务制度(试行)》明确事项代办条件、代办工作范围、办理时限等要素,在受理代办服务时,实施台账管理和跟踪服务制度,及时向服务对象反馈事项办理进度。对涉及多部门办理的事项,根据办理需要,由代办员首接首受、部门协同帮办代办。
一是选取已在本区域内登记注册且上年度缴纳总税收达10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及拟引进在宝山注册落地且上年度缴纳总税收达100万元以上作为重点企业选择对象,共梳理区重点企业2090家。二是会同相关委办局及各街镇园区,按照服务内容选报相应岗位的工作人员作为“代办专员”,经过整理汇总,确定全区代办专员总计474人,其中街镇园区代办专员330人,委办局代办专员144人。
按照1个代办员服务4~5家重点企业的配备形式,对街镇园区代办专员匹配所属区域的重点企业,以便于代办工作开展,委办局代办专员随机匹配。开发上线“宝山区代办服务工作平台”(试运行),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建立宝山区代办服务工作平台,企业通过网上办事平台上传提交所需办理的事项及相关资料,代办专员根据企业诉求通过系统快速对接审批办理部门。未匹配代办专员的企业只需要网上申请或拨打电话,代办服务团队即可快速匹配代办专员提供“一对一”代办服务。截至10月底,宝山区代办服务线上、线下共计代办服务1992件。
宝山区通过优化线上帮办功能、定期联络、调研走访等方式主动对接目标企业,建立“一次申请、专人服务、全程跟踪、办结为止”的服务模式,精心服务好区重点项目企业;依托智能政务服务工作台,实现“69+102”项政务服务事项“AI智能办”。
金山区:打造“一网畅融”综合服务模式
金山区共有20余万户市场主体,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包含大量工业企业和涉农企业。金山区立足“便捷、信用、透明、公益”的基本定位,以“一网通办”为依托,以诚实守信为前提,以中小微企业为服务主体,以“线上+线下”为手段,以政策性担保增信为支撑,构建信贷供需实时对接、双向选择的“一网畅融”综合服务模式。
银企对接模式实现由“串联”升级为“并联”,企业可以和三家银行同时开展商洽,对不同银行金融产品“货比三家”,提升融资服务效率。企业只需线上提交申请,坐在家里就可办理。围绕企业经营全周期、全链条,相关区级单位及各街镇(工业区)协同联动,促使金融产品无缝触达企业,企业在“一网通办”上办理其他业务就可线上同步办理贷款融资。
为解决中小微企业普遍缺少抵押物、信用风险偏高这一难题,金山区推出了“批次担保”业务,设置“湾区贷”和“百里贷”,分别满足重点产业企业转型发展和涉农企业乡村振兴的融资需求。上海市担保中心和金山区分别为银行提供5%的风险代偿和1%的风险补偿,金山区集中批量推荐企业融资需求,在“一网通办”上开设“小微企业担保补贴”功能,根据企业贷款额度,金山区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最高100%的担保费补贴。
金山区推进建立公共信用信息补充报告,归集22万余家企业的纳税、水、电、专利、商标等信息数据,更快捷为企业融资增信;对工业企业开展综合绩效评估,分为A(优先发展类)、B(鼓励提升类)、C(调整转型类)、D(监管整治类),有效提高企业融资授信能力;强化贷前、贷中、贷后管理,发挥信用在金融风险识别、管理等环节的基础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企业诚信经营意识。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