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武都郭河:劳务输转一对一助推乡村振兴
摘要:谈心谈话转思想,共同携手奔小康。通过结对帮扶开展谈心谈话,让无业者有了“小康梦”。在推进劳务输转的过程中,结合本村村情民意,采取村委搭台,结对帮扶人谈心谈话的方式,先后组织多名无意愿外出在家“待业者”到经常外出务工“创业者”家里,感受他们挣到钱后的家庭变化、倾听他们家庭的生活变迁,激励未外出务工人员从“要我出去”到“我要出去”,充分发扬勤劳致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谈心谈话,积极调动群众外出务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王治 记者王斌报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加快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的发展要求。今年以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郭河乡紧紧围绕武都区委、区政府“五看五比五促进”工作思路,在全力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基础上,超前谋划,创新举措,制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十个一对一”结对帮扶试点活动实施方案》,严格按照结对帮扶对象的需求,紧盯无外出务工意愿的贫困劳动力、脱贫监测户、边缘户等重点人群中的闲散劳动力,采取“一对一、人盯人”的办法,通过细化结对帮扶责任人职责,采取“传、帮、带”方式,用心、用情、用爱由村内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等能人大户以结对帮扶形成,拓宽未外出务工人员务工渠道和就业门路,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谈心谈话转思想,共同携手奔小康。通过结对帮扶开展谈心谈话,让无业者有了“小康梦”。在推进劳务输转的过程中,结合本村村情民意,采取村委搭台,结对帮扶人谈心谈话的方式,先后组织多名无意愿外出在家“待业者”到经常外出务工“创业者”家里,感受他们挣到钱后的家庭变化、倾听他们家庭的生活变迁,激励未外出务工人员从“要我出去”到“我要出去”,充分发扬勤劳致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谈心谈话,积极调动群众外出务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自己富了不算富,带动大家才算富。充分发挥村内能人社交广、信息通、渠道多的优势,鼓励他们帮带本村村民外出务工就业,既拓宽了就业门路,又增加了收入。营寨村村民成陈云,是村上公认的劳务输转能手,现年27岁的他一直在新疆建筑行业从事技术工作,已有近8年的外出务工经历,这为他积攒了广泛的人脉和就业渠道,如今,他当上了远近闻名的包工头,不仅城里买了房,买了小车,而且钱包也变的越来越鼓了,他在新疆走出了成功之路后,仍然不忘家乡父老,今年来,他积极响应政府“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理念,带头结对帮扶村里比较困难的成平社,成平社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长期在家务农,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几亩花椒地,可以说是靠天吃饭,去年以来受暴雨灾害影响,导致花椒减产,家庭收入减半,日子越过越紧。今年初,在成陈云的带动下,他前往新疆务工,跟着村里的小辈干起了“支模”手艺,不仅学到了手艺,增加了收入,还还清了家里的债务,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前在家里种地,一年下来收入才几千元,现在我在工地上干活每个月最少可以拿到6000元工资,不但拿到了高收入,还学到了新技术,今年挣的钱还清了家里的债务,自己还能存点钱,现在打工收入一些,种花椒收入一些,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成平社高兴地说道。
营寨村村民成广英,是一位敢闯敢为的有为青年,在新疆务工多年,长期从事建筑业,既习得了一技之长,又拓宽了就业门路,勤劳肯吃苦的他,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劳动,在短短的几年间,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了家庭收入,改变了贫困面貌,提高了生活水平。今年,成广英在乡党委政府的鼓励下,坚持一个能人树立一个榜样,一个能人带动一方群众,带头结对帮扶侄儿成刘利,带他一同前往新疆务工,一方面打消了成刘利外出务工交流障碍方面存在的疑虑,另一方面也因为有帮带作用稳定了就业环境,实现了家庭增收。
“这两年我跟着伯伯出去务工挣了近6万元钱了,以前没有手艺,全靠种地养家糊口,现在好了,学到了手艺,出门也能挣份轻松钱,跟着他没错,也非常的感谢他。”这是侄儿成刘利的真情感言……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发挥好能人的带动作用,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至关重要。郭河乡始终坚持以“输转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批”为目标,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之一,积极发挥乡村能人“领头雁”的带动作用,让他们用自己的务工创业经历,引导未就业者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通过劳务输转方式增加收入,让他们成为劳务输转的领头人。
下一步,武都区郭河乡将持续推进“劳务输转一对一”工作举措,坚持产业发展与促进就业“两手抓”,积极鼓励致富能人发挥“领头雁”的带动作用,全力加快输转进度,做到能输尽输、能转尽转,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群众收入稳定,助推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