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陕西平利:搬迁群众稳居“心”家

2021-12-09 12:01 中国发展网 马逢夑 李丹 记者苟俊
陕西平利 搬迁群众

摘要:“群众搬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这句话并不是空谈,而是对群众一份郑重的承诺。面对搬迁群众户籍在原居住地、现居住地不会管,办理户籍、教育、医疗、养老等政务服务两头跑等难题,平利县以“政府主导支持、部门下沉指导”的工作方法,全面提升搬迁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化水平。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马逢夑   李丹   记者苟俊报道,搬迁群众从山上搬到山下、它不仅是空间上简单的位移,更重要的是能够“稳得住、快融入、逐步能致富”。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推行易地搬迁后扶“1232”服务模式,在管理服务、资源配置、产业就业带动上下足功夫,让搬迁群众的小康之路走得更踏实、更长远。

便民服务一站式让搬迁群众更暖心

“群众搬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这句话并不是空谈,而是对群众一份郑重的承诺。面对搬迁群众户籍在原居住地、现居住地不会管,办理户籍、教育、医疗、养老等政务服务两头跑等难题,平利县以“政府主导支持、部门下沉指导”的工作方法,全面提升搬迁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化水平。

由镇政府发挥主体责任,引导单设党组织搬迁社区成立便民服务站、融合挂靠社区便民服务全面提升,提升改造53个、新设立9个社区服务站,设置岗位46个,各行业部门推动共驻共建,各项服务下沉到一线。不断提升安置区服务水平,提供矛盾纠纷化解、政策咨询、养老照料、便民利民、文化娱乐等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出台《平利县搬迁群众“居住簿”登记制度》,规范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工作台账,让搬迁群众生活办事得到极大地便利。

教育医疗两优化让搬迁群众不操心

巩固脱贫成果期间,保持现有政策稳定不间断,教育医疗政策保障是搬迁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优化教育资源配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安置点所在区域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全县62个安置点依托原有义务教育学校61个、新建1个,依托原有幼儿园60个、新建2个,搬迁群众子女可以在迁入地就近就学,并能享受同等教育保障政策以保证就学,加大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与投入,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

优化安置点医疗资源配备服务,群众看病不用愁。全县所有安置点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着重支持安置点卫生服务机构能力提升、改造,每个安置区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上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质的乡村医生,定期组织开展健康体检及省市县医院义诊活动,全面享受基本医疗卫生、公共卫生服务和签约服务。

社区管理三规范让搬迁群众很舒心

在减少搬迁群众对传统种养产业、传统农村生活习俗的依赖,由“农民”向“居民”转变过程中,按照“政府指导、社区引导、群众自治”的原则,不断规范物业管理、社区治理、新民风建设,为搬迁群众建设美好家园。

规范物业管理加强自治。在全县安置区共成立业主委员会35个,实行社区代管服务,定期组织物业服务人员培训,常态化开展风险监测排查和配套设施日常维修维护。同时探索“财政补一点、群众交一点”的物业及维修基金归集办法,指导辖区的党组织、居民委员会积极稳妥推行有偿服务,提高居民居住质量、维护业主合法权益、保障社区和谐安定。

规范社区治理加强法治。在易地搬迁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以及基层治理“321”模式,积极构建边界清晰、纵横有致的网格体系,整合政法、住建、司法等多部门网格,将其管理职能延伸到基层社区,构建由社区书记任总网格长、小组组长(楼栋长)任网格员的“总网格长+网格员+搬迁群众”三位一体网格体系,全面组建村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室、警务室(站)设立全部覆盖,达到搬迁群众一声喊,多支队伍来服务的效果。

规范民风建设加强德治。充分发挥“一约四会”“家风家训”及乡贤能人作用,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每季度组织一次道德评议,评议结果在社区“红黑榜”公布,褒奖模范,帮扶后进,广泛开展安置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体育、科学普及和感恩教育等活动,切实让搬迁群众把家安置在社区、把心留在社区、把日子融在社区。

产业就业两带动让搬迁群众更安心

满足了搬迁群众基本生活后,还要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增收不返贫,产业就业提升是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坚持线上和线下、外出和本地结合,同步推进一二三产业,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打造产业链释放发展红利。围绕全县“五个十万”产业发展目标,采取“支部+合作社+搬迁户”模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产业园区,62个安置区中,已配套建设农业园区91个,全县累计发展绿茶18万亩,绞股蓝5万亩,稳定实现人均一亩园、户均一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产品回购、财政资金注入经营主体配股分红等方式,盘活耕地、林地以及复垦的旧宅基地,大力发展农业园区和田园综合体,以土地流转挣租金、配股分红挣股金、入园务工挣薪金、订单生产挣现金,牢牢将搬迁群众嵌入产业链致富增收。

拓宽就业链带动稳定增收。各安置区准确掌握搬迁户家庭状况,务工动向等就业信息,在各安置点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窗口,搭建企业与搬迁群众供需对接平台,建立集体招聘和信息化定向岗位信息推送等机制。针对搬迁户“能出去、可远行”“能出去,但不能远走”“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等不同情况,分类提供就业服务。利用苏陕协作机遇组织劳务输出,产业项目带动、新社区工厂吸纳、技能培训、扶持自主创业、公益岗位安置等措施“六个一批”带动就业,落实转移就业交通费补贴、一次性求职补贴、技能培训补贴、自主创业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五项补贴”措施促进就业。截止目前,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家庭一户至少有一人就业9239户 17284人 ,组织贫困群众技能培训 837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从迁入到融入,从乐业到安居,平利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精心打造管理服务优、社会治理好、产业就业强的“心”家园,让吃苦耐劳、敢想敢干的搬迁群众稳居“心”家,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共赴致富路!

责任编辑:吕娅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