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力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
摘要:广州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齐参与,全市上下“一盘棋”,高位协调、强力推进营商环境改革。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在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11月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政策吹风会,介绍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政策,广州介绍了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广州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齐参与,全市上下“一盘棋”,高位协调、强力推进营商环境改革。统筹全市法治资源,成立了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法治联合体,凝聚社会各界的强大力量和思想共识,为营商环境改革提供高质量法治保障。整合社会各领域专业力量,组建了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咨委会,打造优化营商环境重大决策部署专业智囊、政企民沟通重要平台、对外交流合作重要窗口,共商营商环境改革。
近年来,广州持续迭代升级营商环境改革。2018年实施1.0改革,重在“简政放权”;2019年实施2.0改革,瞄准“指标突破”;2020年实施3.0改革,着力“流程再造”;今年启动4.0改革,从“国家试点、湾区示范、指标攻坚、涉企服务、数字赋能、智慧监管”六大方面提出35条改革举措、260项年度任务,下足“绣花功夫”进一步推动营商环境改革创新。
今年5月,市委张硕辅书记主持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要求全市上下抢抓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重大机遇,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此后市领导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各区各部门树牢“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处处优化营商环境”理念,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深入开展创新试点改革前期研究,从制度层面提出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举措。
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举措,《意见》提出的改革事项直接回应市场主体期盼、直接服务产业发展、直接助力经济民生。国家要求试点城市发挥产业体系完备、市场主体规模较大、改革基础较好的优势,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尽快落地见效,率先建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树立标杆。广州将坚决扛起创新试点城市的使命担当,围绕《意见》提出的试点目标、改革任务、具体事项,逐一研究论证,抓紧制定广州实施方案和工作举措清单。坚持以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为关键,力争形成一个改革事项对应一个方案、一套操作规范、一批应用场景和一套评估体系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做到台账式管理、项目式实施、节点式推进,系统化推动各项创新试点任务率先落实落地,形成案例成果,作出重要示范,打造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策源地”和“试验田”。
便民利企的数字化政务服务网络持续完善
近年来,广州市围绕“数字政府”改革,以“改革创新制度化、业务办理集成化、公共支撑集约化、业务协同数据化”为抓手,应用先进数字技术,推进政务服务线下进一窗、线上进一网,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在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全国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均名列全国第2;“深度应用电子证照”“运用区块链技术提高招投标效率”等4项数字化应用经验做法入选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15条创新案例之列。
一是全面推行“集成服务”,推进企业市民办事“只进一扇门”“只到一扇窗”。截至2021年10月31日,全市市级共44个部门1844个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市政务大厅,其中1816项进驻实体“一窗”综合受理,“一门”率达 100%,“一窗”率达98.48%。积极开展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跨城通办”合作,已与16个省内城市、15个省外城市共4656项事项实现“跨域通办”。打造“一窗受理”“一网申办”的一站式政策兑现服务,市、区政务服务大厅共开设23个政策兑现综合受理窗口,全市纳入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博士和博士后中小客车指标竞价补贴等各领域政策兑现事项超1000项。
二是大力推进指尖减负,构建“穗好办”移动政务服务总门户。汇聚全市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第三方的便民服务事项超2000项,涵盖社保、医保、户政、就业、公积金、医疗、不动产等18个服务主题的个人事项,以及企业开办、司法公正、融资信贷等26个服务主题的企业事项,累计注册用户超1000万,总访问次数超5500万人次,办理业务超过600万件。已上线 550 类高频电子证照,关联业务办理事项超 1.3 万个,签发电子证照约8000万张,用证超1500万次,助推政务服务“四免”(免材料、免表单、免实物章、免手写签名)加快实现。
三是创新帮办代办服务,打造有温度的政务服务模式。在“穗好办”平台上线集“智能咨询、智能查询、智能引导”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助手,为企业群众提供智能导服、智能反问、意图理解、大数据推荐等帮办服务。在“12345”热线话务渠道设置“企业服务”自助服务模块,通过专席服务、资源共享、系统对接,为企业提供7×24小时帮办服务。创新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全程免费代办”服务,构建市本级+11个区+空港及琶洲的“1+11+2”企业代办服务体系,无偿为工程建设项目单位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审批协调、帮办代办等服务,为重大项目单位提供“一企一策”精准代办服务。截至目前,市级代办服务队伍已为2220多家企业、3240个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代办服务,涉及年度投资总额约4315亿元。
《意见》指出,创新试点城市要“加快建立健全高效便捷、优质普惠的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国家层面将优化数据资源授权模式,探索实施政务数据、电子证照地域授权和场景授权,支持试点城市加快打破信息孤岛,扩大部门和地方间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范围。接下来,广州市将逐项梳理国家层面系统数据在我市应用的业务场景,围绕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减证明”“减材料”,推动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推出更多“一件事”主题套餐,实现事项联合办理,进一步擦亮“穗好办”政务服务品牌,建设“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和市民群众高频服务事项,全力打造“管家+专家”服务新模式。
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监管机制逐步健全
随着“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被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广州市坚持“放管结合”,不断创新和完善监管,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推动用有限执法资源实现对市场有效监管。
一是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抓手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
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五个全覆盖”。即:行政执法部门全覆盖、行政检查事项全覆盖、监管对象全覆盖、监管人员全覆盖、监管领域全覆盖。
加强信息化管理,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三个统一”。统一操作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双随机、一公开”综合监管平台,覆盖市、区、街(镇)三级,共510个部门;统一工作流程,实现工作流程统一化、痕迹化、智能化;统一信息公示,全市抽查计划、抽查任务、检查结果100%对社会公示。
实施部门联合抽查,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依托市综合监管平台,整合检查对象,结合日常监管、专项检查需要,智能生成联合抽查计划。牵头部门会同参与部门共同选定联查事项、联查对象范围及检查人员,随机组合成联查小组,随机匹配联查对象,统一公示联查结果,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推进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提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精准性。构建“5方面+24类别+72指标”的跨部门、跨领域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和数据模型,智能判定企业信用风险等级。将信用风险分类结果、风险预警监测深度应用于市综合监管平台,全市各部门对不同风险企业实行靶向抽查、差异化监管。
二是以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双免”为抓手创新实施包容审慎监管。
在全国首创“双免”新模式。在依法编制多领域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处罚清单的基础上,率先探索研究免行政强制工作,同步编制多领域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强制清单,依法慎重实施行政强制,尽可能减少监管执法活动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为企业提供了更有温度、更具包容性的市场环境。
基本实现监管纠错容错机制的“立体式”覆盖。目前已发布的399项“免处罚、免强制”事项,涵盖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广告、建设、能源、燃气、矿产冶金等重点行业,涉及市场监管、交通、文化、城管、生态环境等综合执法领域以及商务、价格、计量、安全生产、消防、治安、林业、统计、农业等执法领域,既包括对违反市场经营一般性、普遍性规定的轻微违法经营行为的“双免”,也包括对违反具体行业领域的特别规定的轻微违法经营行为的“双免”。
注重强化行政执法部门后续监管职责。对于依法予以“双免”的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有效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等手段,督促其及时纠正违法行为,促进其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强调有关部门仍负有监管职责,不是简单的“一放了之”。
构建了高效的“双免”清单常态化审查备案发布机制。启动“双免”清单梳理编制工作时,明确了由市级行政执法部门统筹梳理,由市司法局统一开展合法性审核的“双免”清单备案审查机制,有效确保了“双免”清单在全市范围内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意见》明确要求创新试点城市“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监管”“夯实监管责任,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流程的监管机制”“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接下来,广州将坚持把“放”和“管”统一起来,把有效监管作为简政放权的必要保障,聚焦创新试点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充分研究论证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监管职责,创新监管机制,完善监管标准,制定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流程监管举措,建立与试点要求相适应的监管制度,全面提升质量和安全防控能力,确保创新试点改革不触碰安全底线。同时,积极探索实施数字经济领域监管创新,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在总体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四新”经济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营造开放包容又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广州开发区的改革尖兵作用不断凸显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开发区视察时指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广州开发区牢记嘱托,始终将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作为“头号工程”,围绕市场主体准入准营、投资建设便利化、科技创新、涉企服务等领域,打造政策兑现“免申即享”、承诺制信任审批、工业快批等品牌。
一是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便利市场主体生产经营。
准入准营更便利。升级企业开办“大礼包”,打造全省首个“企业开办无费区”。推进承诺制信任审批3.0改革,119个审批事项实行信任审批。全省首推“四品一械”100%“证照同办”。对无审查细则的新型食品生产许可实行“一品一策”,对移动餐车等新业态推行“一类一策”经营试点备案。
投资建设再提速。推出“工业快批10条”,推行信任筹建,实现“快筹快建快投”。一般工业项目基坑开挖阶段施工许可审批工作日平均1.5个、最长3个,项目筹建周期缩短超6个月。小鹏汽车仅用6个月即完成23万平方米厂房建设,乐金OLED项目仅用1年时间即完成56万平方米厂房建设,粤芯半导体项目仅用14个月即完成从取得用地到建成投试产全过程。
二是全面提升科创能级,更好支持市场主体创新发展。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打造战略创新平台体系,给予重大创新平台充分自主管理权,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开展专精特新培育,集聚7家单项冠军和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建成总面积达600万平方米的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科技孵化器集群,建成62家众创空间、10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科技企业加速器,孵化企业超6000家。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发行全国首支纯专利权、纯商标权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累计4支产品融资额超10亿元。成立粤港澳知识产权调解中心,组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联盟,引进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仲裁委等17家保护机构,构建大协同大保护格局。落地全国首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累计为15家企业提供4475万元出海风险保障。
三是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助力市场主体降本增效。
创新土地管理方式。推进“用地清单制”改革,试行“带规划方案”出让,开展摩天工坊试点,推动“园区上楼”。推出联合测绘等10项免费技术审查服务,累计减免企业成本超6000万元。
强化人才要素保障。构建和发布“黄埔人才发展指数”,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实时对接和精准服务。提升“上管老、下管小”人才服务,建设人才住房、养老公寓、人才幼儿园等,引进钟南山、施一公等战略性科学家103名,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1164名。
持续降低融资成本。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和贷款贴息资金,推出金融服务超市,建成首贷、续贷服务中心,促成融资超240亿元。实施企业上市苗圃培育工程,上市企业达68家,居全国经开区第1。
四是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升级商事登记“跨境通”,服务范围从港澳扩展到新加坡、以色列和欧洲。实行招商4.0模式,引进瑞士龙沙、现代氢能等重大外资项目,荣获联合国“2019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大奖”。
加快衔接国际营商规则。推进粤港澳知识产权互认互通,首设大湾区劳动争议创新研究院,借鉴香港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试点港澳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允许港澳专业机构和人士参与区内工程建设。
五是优化经常性涉企服务,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政策兑现最便捷。全省首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累计发布43个“免申即享”事项清单,1081家企业通过“免申即享”收到扶持资金4.19亿元。全区政策兑现已累计拨付超4万笔,受惠企业超7000家。
智慧政务再出新。全国首推智能秒批(核),上线行政审批全流程阳光查,构建“政务雷达”指尖政务生态,实现与京、津经开区268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意见》明确提出,“试点城市辖区内开发区具备较好改革基础的,可研究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为创新试点工作探索更多有益经验”。广州将坚持把差异化探索和可复制可推广有机结合,支持广州开发区深化“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实践,在高质量完成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规定动作”基础上,围绕打造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新引擎、探索涉企服务新路径、构建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等方面,探索开展更多原创性、差异化的“自选动作”,形成“广州经验”,努力为全国营商环境改革闯关探路。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