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城市 才能让儿童从一米的高度看到幸福?
摘要:现实情况是,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0~17岁人口约有2.98亿人,同时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意味着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儿童的生活环境,未来还将有更多人在城市出生、成长。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宋璟综合报道
“你一般都带孩子去哪玩儿?”
作为一名两岁孩子的妈妈,记者在小区溜娃或带孩子去上早教课时,经常与身边的家长们聊到这个话题。但答案最终也多归结为“天气好的话就开车到公园走走,如果天气不太好就去商场的儿童活动中心转转。”
同样感到无处可去的还有记者的同事,一位七岁孩子的妈妈。“双减”政策实施后,作为一年级的学生更是可以用“无比轻松”来形容课业负担。“平时三点半到四点就放学了,家里老人去接孩子后也不知该安排些什么活动,我们只好给她又报了线上的美术班和数学班。”这位宝妈有些无奈,“如果家长无法及时来接孩子,班里倒是可以托管到下午五点半,但是托管时间内,老师为了安全起见只会让孩子在教室坐着,有时也许是实在不知道干什么,就让他们练坐姿。”
而放学后,孩子在外逗留的时间也很有限。一方面是家长还要回去准备晚饭。另一方面,城市的拥挤模糊了孩子与成人社会的边界,复杂的居住生活环境让家长不放心让孩子独自活动——现实中的城市,颜色深沉、建筑刻板、设施不方便,更多的是以成年人的视角来设置的,很少能考虑到儿童的需求和权利。
现实情况是,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0~17岁人口约有2.98亿人,同时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意味着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儿童的生活环境,未来还将有更多人在城市出生、成长。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指引下,如何改善儿童的成长环境,已被城市建设者们提上议程。
从倡议到探索
上世纪90年代,全球发起了“市长作为儿童守护者”运动,开始关注城市对儿童成长的影响。1992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正式提出:城市应成为保护儿童权益的重要场所,应该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首次提出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并于同年与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共同发起儿童友好城市倡议(Child 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以下简称“CFCI”),明确政府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应从儿童最大利益出发,为儿童提供必需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保障儿童随时随地方便、安全、快乐地生活、玩耍、学习与成长。同时,鼓励儿童参与城市建设和自身权利的保护。
按照联合国定义,儿童友好型城市是指一个明智政府在城市所有方面全面履行儿童权利公约的结果,不论是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或者社区,在公共事务中都应该给予儿童政治优先权,将儿童纳入决策体系中。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方网站上,明确标注着政府应当承诺赋予儿童以下权利:儿童有能力影响这个城市有关他们自己的决策;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想要一个怎么样的城市;可以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可以得到基本的医疗健康和教育服务;有安全的饮水资源、周边有方便的医疗所;需要被保护,免受暴力对待和虐待,也不会被利用;可以自己一个人在街上安全出入;所在城市中有可以容纳植物和动物的绿色空间;生活在一个未被污染的环境;可以参与文化和社会活动;不管种族、宗教、收入、性别和身体状况,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接受城市服务。因此,一座对儿童友好的城市本质上也是适合所有人栖身的宜居之城。
简而言之,儿童友好型城市就是从儿童本身出发,为儿童创建一个安全、完善、方便其随时随地玩耍、学习的公共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CFCI的愿景是每个儿童和青年都能拥有愉快的童年和青年时光,在各自城市和社区中,平等享有自身权利,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为了实现这一愿景,CFCI提出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五大目标领域(即著名的“一只手框架”),包括儿童有权在安全环境下成长、有权受到平等对待、有权享受基本服务、有权表达意见、有权享受家人陪伴和游戏。
从该倡议发起至今,全球已有近50个国家、3000多个城市和社区积极参与CFCI认证,包括伦敦、巴黎、慕尼黑、温哥华、哥本哈根、首尔在内的900多座城市(社区)通过了此项认证。
在就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方面形成共识后,各国也都进行了积极探索。美国丹佛打造吸引儿童的“见学地景”,通过儿童随处可见的设施、建筑、游乐场、自然景观等,使所有儿童可以随时随地安全、方便地玩耍和学习,为儿童创建亲近自然、了解知识的场所,打造一个亲和儿童的城市空间。英国伦敦对社区邻里游乐设施和新住宅开发中游戏空间提出了最低标准,以确保儿童能够参与游戏和非正式娱乐活动。日本二世谷町市成立了面向中小学生的社区营造委员会,通过在儿童考察城市、讨论问题、汇总提案等工作中收集儿童的声音,从中再选取有意义的提案来实现。德国慕尼黑将城市开放空间充分利用,打造出符合儿童利益的空间。
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到顶层设计覆盖全国
我国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的探索起步较晚。2010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起草了《中国“儿童友好城市”的创建目标与策略措施》,鼓励地方政府提高管理儿童失误的责任意识,制定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公共政策。在这期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深圳等个别经济发达城市开始了尝试。
广东省深圳市是中国首批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创新示范区。2001年以来,深圳先后发布两轮儿童发展十年规划,是全国第一个将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纳入到顶层设计的城市,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纲领文件,提出“建立安全、公平、符合儿童需求、适应深圳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具有全球城市人本特征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总目标。更重要的是,深圳提出了“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这一理念,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这也成为我国相关顶层制度设计的重要原则。
此外,从湖南省长沙市明确提出将儿童权利作为城市发展核心要素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到四川省成都市启动儿童友好社区试点工作,再到山东省威海市发布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等,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探索尝试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不断出现。
2018和2019年,第二、三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连续在成都举办,期间专门设立了主题为“城市·儿童·幸福”的儿童论坛,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活动。此后,相关议题也成为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内容。从顶层设计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经呼之欲出。
今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提出优化儿童发展环境,切实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并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列入重大项目。
6个月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确立了今后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政策指引。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儿童友好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到2035年,预计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超过50%(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全国市区人口达百万以上的城市达236个),100个左右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在介绍《指导意见》出台背景时说得很明确:“我们的城市要让人民生活更美好,首先要对儿童更友好。”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0%,城市正成为越来越多儿童成长发展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习惯于将儿童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附带问题考虑,城市建设主要基于成年人群的活动模式、使用需求,面向儿童的服务供给、设施配备、空间规划等存在缺位,一些城里孩子,缺的不是营养,缺的是运动。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群众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弱有所扶”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亿万家庭期盼孩子们成长得更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托育、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有更多“让孩子们跑起来”的公共空间,有更加安全舒心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从共识到实践
顶层的政策设计出台后,如何有效落地更受关注。
“尽管‘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应该有‘中国范式’。”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菁表示。
在标准制定方面,张菁建议,基于我国城市发展特色,结合国际“儿童友好型城市”特征内涵,编制《中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标准》,建立“中国范式”,为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创建提供指引,为中国城镇建设成为满足儿童健康成长需要的儿童友好型美好家园提供技术支撑。
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张菁认为,应该助力建设公平、健康、关爱成长的服务设施。建设增加0~3岁婴幼儿照护设施,结合生活圈增加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如雄安新区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指南将“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青少年服务设施”纳入5分钟生活圈。通过结合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开设儿童作业室,提供安全健康的课后学习场所,优化“第二课堂”行动;推进“母婴室、儿童厕位”行动;加快在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或者日人流量超过1万人的公共场所建设母婴室、儿童厕位以及儿童洗手池。
据专家测算,如果在小区更新或新社区规划建造前融进儿童友好元素,每个小区可能需要牺牲8~10个车位,但相较改造完成后再开辟儿童活动空间,成本约能节省两成。一步到位的改造方案和建设规划,推行过程中邻里纠纷也会少很多。因此,专家认为,倡导儿童友好社区、街区和城市的建设,一开始就应坚持“儿童优先”,保证儿童的活动空间,不是只有车位增加、绿化增加、商业配套才叫“刚需”,不能为了几个车位忽略儿童诉求——这代人的需要和下一代人的明天要同时兼顾。
2018年,中国儿童友好社区专业委员会委员吴楠曾到德国慕尼黑和柏林考察国际先进的儿童友好社区打造范本。在柏林,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当地堪比数码产品说明书一样详细的公共空间儿童设施管理规定。
而在国内,儿童游乐设施等设计标准的规范相对匮乏,以滑梯为例,很少有器材厂商关注适合4~6岁儿童玩耍的滑梯,其高度、坡度、材质、硬度等应分别控制在一个什么样的合理区间。
目前国家并没有出台具体的量化指标,意在鼓励各地试点。中国儿童中心事业发展部负责人宗丽娜建议,每座城市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做。同时可以适时借力,借助专家力量、兄弟城市的建设经验等。
深度参与深圳儿童友好城市创建的刘磊也表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全球推进儿童友好城市或社区的过程中,是依据不同城市的特点来制定目标及计划的,例如在非洲的某个城市能够解决基础的孩子温饱问题,提供干净的饮用水即可。
不论怎样,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肯定不容易,但绝对有意义。正如欧晓理在2019年曾表示,儿童友好城市将成为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在这个营造下一代幸福成长环境的平台上,需要每个城市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落实相关的政策措施,用好各行业的人才物力资源,汇集大家的梦想、努力和汗水。让我们的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让困境儿童和残疾儿童得到关爱和照顾,让儿童自由探索身心健康、茁壮成长。城市是成年人的,也是儿童的,但归根结底是儿童的,未来的高水平的城市一定是关爱儿童的城市,一定是儿童友好城市。
(本版制图/王乐如)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