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能源国际会议聚焦“碳中和目标下的二氧化碳分配和公平问题”
摘要:与会者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双碳目标等热点主题,从各自研究角度做了精彩的讲演和报告,分享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前沿性研究成果。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杨虹报道 日前,2021北京能源国际会议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美国华盛顿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China Economic Review期刊联合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双碳研究院共同承办。本次会议主题为“碳中和目标下的二氧化碳分配和公平问题”。围绕中国碳中和转型、中国能源目标的制定、碳配额分配的公平影响等主题,来自中国、美国、瑞典、德国、英国等国家的33位顶尖学者通过网络会议进行了主题演讲、圆桌对话、成果汇报等研讨交流。
11月6日上午会议正式开始,开幕环节由本次会议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魏楚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教授首先发表开幕致辞。他指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非常欢迎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专业的学术探讨可以帮助政府改进政策制定。在减碳成为全球趋势的大背景下,这个议题对世界的减碳进程也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华盛顿大学商学院院长Altaf Merchant教授在致辞中提出,现在环境治理和环境政策是国际重要议题,中国的双碳政策与行动会对全球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一话题下,高等学府有自己的社会责任,需要完成教育、科研等任务。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分为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主旨演讲。来自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Valerie Karplus教授和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Wei Peng教授依次就“How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practices can advance the lowcarbon transition”和“Integrating air quality, water andclimate concerns into China’s energy strategy”的主题做了报告。在第二场主旨演讲中,厦门大学林伯强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英教授分别就“中国高质量经济增长和碳中和进程”和“Market efficiency and social welfare under mass- and rate-basedemission trading schemes”作了精彩的演讲。
会议第二部分是圆桌论坛。11月6日下午首先进行中-欧圆桌论坛,由瑞典乌普萨拉大学Chuan-Zhong Li教授主持,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John Hassler教授、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的Andreas Löschel教授、瑞典哥德堡大学的Deliang Chen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的裴建锁副教授和郭伯威博士,围绕“中欧气候政策与行动”主题进行了深入对话和讨论,涉及欧洲气候政策、德国碳中和政策与重工业融合、全球累积历史排放与减排责任分担、欧盟碳边境税调节机制、英国电力系统脱碳的经验与启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与观众就欧洲能源危机、氢能战略定位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第二场中-美专家圆桌论坛在11月7日上午进行,由美国华盛顿大学GimSeow教授主持。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校区的Stevan Harrell教授、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Wesley Blundell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宋枫教授和谢伦裕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Tacoma校区的Jinlan Ni教授,围绕“环境与气候治理”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会议第三部分是分论坛论文报告。参会嘉宾分为三个分论坛环节展示了各自最新研究进展。第一分论坛中,来自南京审计大学的杨彦旻、湖南大学的吴施美、中国人民大学刘阳、郑州大学李少帅和中国人民大学崔健分别汇报了碳减排相关的研究;第二分论坛中,来自天津大学的靳玮、重庆大学的周文兴、中国人民大学的苏立、华中农业大学的畅华仪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李俊分别展示了能源转型、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成果;第三分论坛环节,来自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的Hooi Hooi Lean、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Dingkun Lu、湖南大学的马腾、上海大学的任甜甜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相晨曦分别展示了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论文。
在会议第四部分,Elsevier经济学期刊出版人刘颖异介绍了Elsevier以及Social(Economics) Sciences板块下属的经济学期刊,并对本次会议在China Economic Review上开设的特刊“CO2allocation and Equity issues under China's carbon neutrality targets”进行了介绍。
与会者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双碳目标等热点主题,从各自研究角度做了精彩的讲演和报告,分享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前沿性研究成果。最后,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魏楚教授进行了总结和闭幕致辞。
责任编辑: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