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新闻发布会通报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相关情况 GDP三年过万亿,大连这么干!

2021-11-08 15:56 中国发展网 施文郁

摘要:构建全域全季旅游体系,打造“东北亚文化旅游胜地”。发挥大连文化产业集团、大连市旅游集团等国有企业和大连博涛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引领作用,将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施文郁报道 11月7日,大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委常委吴开华就大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有关情况向媒体进行通报,市科技局局长李大民、市住建局党组书记曲晓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栾玉瑄、市国资委主任孟伟答记者问。

记者就党代会部署的关于地区生产总值“三年过万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东北亚海洋强市以及重点民生问题等几项重点工作做了详细了解。

如何实现GDP“三年过万亿”?

“奋力挺进万亿GDP城市”“力争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吴开华介绍,目前,市委、市政府正在围绕“三年过万亿”目标,研究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分年度、分地区进行任务分解。

未来三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要保持8%左右。按照这样的增速,到2022年,经济总量可以达到8300亿元;2023年,经济总量达到9100亿元;到2024年,经济总量就可以达到10000亿元。

吴开华说,“三年过万亿”,是市委向全市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这个目标,必须要实现,也一定能实现。

新的经济增长极都有哪些?

据吴开华介绍,此次党代会把太平湾合作创新区、长兴岛经济区、金普新区、高新园区、金州湾临空经济区这五个重点区域作为支撑大连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逐一明确了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

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将打造“港产城融创”为一体的东北新蛇口。创新区规划面积约260平方公里,将大力发展以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以综合物流供应链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两年现雏形,五年成规模,2035年实现港城深度融合,2050年前建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之城。

长兴岛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十四五”期间,将聚焦深度开发“原字号”,建设现代绿色石化技术引领区。至“十四五”期末,力争石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500亿元,石化工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

金普新区,是东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十四五”期间,将努力建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大连数谷、中关村信息谷、大象慧云、华为超算中心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十四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1000家,推进 “揭榜挂帅”项目100个,新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20个以上。

高新园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北方科技创新中心。围绕打造“产业数字解决方案供给中心”目标,构建“1+6”特色产业体系。

金州湾临空经济区,将依托大连新机场建设高端临空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约82平方公里,未来将对标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成国际航空中心和国际开放枢纽。聚焦航空服务、现代物流、会展文旅、科技创新等高端临空产业,谋划新会展中心、智慧物流港等主导产业项目。

如何建成东北亚海洋强市?

此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东北亚海洋强市,进一步明确了大连的城市定位。

据吴开华介绍,初步考虑,到2025年,东北亚海洋强市建设初见成效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明显突破。到2035年,东北亚海洋强市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实力走在全国前列,海洋优势产业竞争力全国领先,大连真正成为东北亚海洋特色鲜明的开放创新之都、生态宜居浪漫海湾名城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城市。

如何在现代海洋城市竞争中挺进全国第一方阵?吴开华介绍了五大举措:一是着力深化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海洋经济工作体系,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统一谋划。二是着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大连特点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三是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能力,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领先的创新突破成果。四是着力提高海洋治理效能,实施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增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要积极搭建国际海洋合作交流平台,建立蓝色经济合作机制,提高在全球海洋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重点民生问题如何增质提标?

吴开华介绍,围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本次党代会就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民生领域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促进交通更加畅通。增加新的联接高速公路的出口路。构建以快速路为主动脉的城市交通网络,加强主城区内部以及与其他辖区的联系。尽早实现渤海大道全线通车,缩短新老城区时空距离,形成纵贯南北的城市快速通道。加快建设大连至旅顺中部通道,缓解大连至旅顺口区的交通压力,形成横跨东西的城市快速通道。有序推进主次干路建设,适时对一些现状道路进行必要的升级改造和功能优化,提升道路路网运行效率。积极推进断头路打通工程,超前配套新建小区市政道路,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改善交叉路口和瓶颈路段,营造安全畅通出行环境。大力发展静态交通,有效增加停车位供给,努力解决好停车难问题。

促进医疗更加普惠。全面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大力实施医学重点专科登峰计划,市财政每年投入1个亿,通过5年时间努力,建设8—10个国内先进特色专科,显著提升大连市解决疑难复杂重症的医疗技术能力和水平。大力实施卫生强基行动,在每个涉农地区至少建设1个高水平紧密整合型县域医共体,高标准建设10所社区医院、15个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和400个村卫生室,进一步夯实分级诊疗的基层基础。深化 “抓质量、抓服务、抓作风、抓感受”活动,着力解决百姓看病“烦”和就医“繁”问题。

促进教育更加公平。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确保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同步建设、按期交付、及时开办,力争2025年全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5%以上。“十四五”期间,全市将规划建设40余所义务教育学校;加大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和校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推动优秀师资向薄弱学校和一般学校流动;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80%;落实中考改革政策,逐年提高指标到校比例;推动义务教育“双减”落实落地,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降低家庭教育支出成本。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为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推动在连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提高大学生就业留连率,为大连市经济社会发展聚拢高层次人才。

促进文化更加惠民。提升城市文化风貌,实施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太阳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与环境提升工程,推动大连机车厂旧址等工业遗产项目建设片。加快201路电车沿线升级改造,使具有百年城市印记的有轨电车带成为城市会客厅、乡愁栖息地、文化新名片。全面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品质,不断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一刻钟文化圈”,建设一批区(市县)级重点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市科技馆、市文化馆、市古籍馆、市天文馆以及大连艺术中心建设。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做强做大高新区动漫产业基地,支持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华录集团、省文化企业10强的华信集团等骨干企业发展,支持冰山慧谷等产业园区提档升级,打造一批特色突出、产业集聚的文创产业园区。到2026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超过5%。构建全域全季旅游体系,打造“东北亚文化旅游胜地”。发挥大连文化产业集团、大连市旅游集团等国有企业和大连博涛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引领作用,将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责任编辑:唐雅丽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