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融入大武汉 永葆红安红 ——老区红安奋力建设大别山红色中心城市

2021-10-29 10:00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
武汉 老区红安

摘要:岁月流转,风流看今朝。书写不朽传奇的“将军县”,如今焕发勃勃生机与活力,到处是一片红红火火。

潮涌红安千帆竞,奋楫争先正当时。

最近,红安很“火”。

红安融入大武汉一系列重大举措,让全县人民兴奋不已、热血沸腾:

——全力推进沿江高铁、武汉城市圈大通道、武红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谋划推进武红高速北延线、高铁站站城一体等项目。

——加快推进木兰到红安市域铁路、武湖至红安— 19 —市郊铁路前期工作;

——争取武汉轨道交通前川线、22 号线向红安延伸,争取开通武汉经红安至麻城城际列车;

——推动开通黄陂、新洲至红安的城际公交;推进传化集团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现代物流基地。

大别山腹地红色中心城——红安,毗邻武汉,曾经号称为“武汉后花园”。

从县城出发,不到三十分钟,就进入活力四射的红安新型产业园,也是红安南部新城。

园区宽敞的大道两旁是一片开放开发的热土,鳞次栉比的厂房,高耸的施工塔吊,喧闹的机器,忙碌的人们……昔日沉寂的土地,今朝涌动着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滚滚春潮。

红安一直很“火”。

这里是一片红色热地,是中国著名的“将军县”,在中国革命史上铸就丰碑,书写了不朽传奇。

思想破冰推进红安高质量发展。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红安发展更加紧迫。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围绕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展红安离建成小康社会有多远的讨论和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与全国老区延安、井冈山比,与省内县市比,除全县森林覆盖率达标外,红安许多指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岁月流转,风流看今朝。书写不朽传奇的“将军县”,如今焕发勃勃生机与活力,到处是一片红红火火。

工业经济一线飘红。

昔日的乡村田野,嬗变成工业发展一方热土。

厚积薄发,定会出彩。红安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成效,让一些人从怀疑者、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亲历亲为者,这是一个艰辛而欣慰的过程。

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197.93 亿元,年均增长 5.7%,增速 位居全市第一位。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地方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等重要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园区与“一区七园(一区”即国家高新区核心区;“七园”即红安、麻城、团风、浠水、蕲春、 武穴、黄梅七个县市产业园区)”共享国家级高新区金字招牌,投产企业 367 家,入库税收从 2016年2.5 亿元增长到2021年6亿元以上(预计),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等5所高校落户园区,县域经济“主阵地”不断夯实,加快发展的“主引擎”强劲有力。

重大战役全线飘红。

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风险防范三大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防汛救 灾保卫战、疫后重振发展战,老区人民齐上阵,印证了将军故里遍英雄,用一个个胜利不断续写新的红安传奇。

——在全省率先退出国定贫困县序列。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疫情防控在全市第二个实现“五个清零”,防汛救灾实现“不亡一人、不溃一堤、不垮一坝”安全度汛目标。今年 7 月,面对突如其来 的疫情遭遇战,以快制快、果断处置,胜利实现了“就地扑灭、绝不漫溢”的目标,为全省全市提供了成功应对局部突发疫情的样板。

——金融、安全生产、意识形态等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有力有效,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一大批党员干部在重大战役中锻 炼了能力、淬炼了筋骨、锤炼了作风,成为红安发展的中坚力量。

创新成果红红火火。

——大力推动党政机构、国企国资、农业农村、社会治理、金融、开发区扩区调区等改革任务全面落实。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进入国家试点,“放管服”改革实现“一网覆盖”“三级联通”,优化营商环境“铜锣护航 12345”服务品牌越做越响,“铜锣联防”做法得到中央政法委充分肯定,健康扶贫、全域旅游、红色研学、城乡保洁全域市场化等改革经验被国家和省级推广。

融入武汉万山红遍。

——京九高铁经县城并设站、沿江高铁红安段、武汉城市圈大通道经红安并设互通等重大交通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武红高速开工建设,麻竹高速、园阳快线建成通车,红安人民通达东西、纵贯南北、融入武汉的交通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改造国省干线 80 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 750 公里,“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通过省级验收,形成了“三纵五横”内循环,实现了村村通客运。城乡面貌全面提档升级,为推进全域旅游和农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生蛋糕白里透红。

——人民医院、中医院新院区建设有序推进,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全面完成,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和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

——新建各类学校 49 所,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改革持续深化,“大班额”“择校热”进一步缓解,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县、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平安红安、法治红安有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全面胜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为红安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强大合力。

党的建设星火燎原。

——整县推进支部建设,303个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焕然一新。

——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幸福社区”和“党建引领·活力乡村”建设,高标准建成 34 个村史馆、10 个政治生活馆。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掘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得到中央督导组充分肯定。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切实加强对意识形态、统一战线、群团组织、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的领导,各条战线工作取得新的成绩;红安县委荣获“黄冈市 2017-2021 年度基层党建示范党组织”;七里坪镇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未来五年,红安吹响了“融入大武汉,永葆红安红,奋力建设大别山红色中心城市”奋斗号角。

该县响亮地提出了“发展要红红火火、社会要平平安安、为民要红色传承”;明确了总体要求,即,红色引领,稳中求进,拼搏赶超。敢于在全省、全市打头阵、争一流。 优化了发展布局:双城驱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其中“双城驱动”,就是抢抓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和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创建机遇,将中部宜居县城打造成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将南部产业新城打造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形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三区协同”,一是打造全国红色教育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着力做好红色资源保护、发掘、利用,力争用三年时间打造全国党员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的示范基地,切实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惠及民生的金色产业;二是打造大别山乡村振兴试验区。高质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力乡村“五个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繁荣乡村特色文化,创新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四宜”美丽乡村。三是打造融入大武汉的先行区。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作为红安最大的机遇,立足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园区平台和产业基础,以“五同”(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为抓手,主动对接武汉长江新区副城的辐射引领,做实与东湖高新区战略合作,推进全领域、全方位、深层次融入武汉城市圈,打造武汉配套功能拓展区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承载地。“多点支撑”,就是以乡镇为作战单元,做大做强块状经济,鼓励各乡镇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支持条件相当的乡镇组团发展,北部以七里坪镇、华家河镇、天台山风景区为组团,重点打造红绿融合、康养研学示范片区;中部以城关镇、杏花乡、火连畈茶场为组团,重点打造都市服务、生态宜居示范片区;西部以二程镇、上新集镇为组团,重点打造美丽乡村与特色农业示范片区;东南部以永佳河镇、高桥镇为组团,重点打造文旅观光、三产融合示范片区;南部以觅儿寺镇、八里湾镇、太平桥镇为组团,重点打造产业发展与融入大武汉的先行片区,形成科学布局、协同推进、多点支撑的新型区域发展格局。

“新目标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召唤新作为。未来五年,必须接续实施工业强县、文旅兴县、生态立县、创新活县、融入大武汉、 统筹大城乡‘六大战略’,强化系统观念,扬优成势,争先进位, 赶超发展。”10月28日,红安县委书记刘堂军在全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发出号召。

聚焦产业发展。到 2025 年,规上工业企业力争突破 200 家。坚持“以红为魂、红绿相间、多产融合、全域旅游”理念,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做精旅游线路,做大龙头企业,做强康养产业,促进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加快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推进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着力将文旅产业打造成强县富民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力争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 20%以上。

坚持创新驱动。。力争到 2025 年,全县高 新技术企业达到 70 家,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 50%。

做强园区平台。力争到 2025 年,迈入省级开发区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50 亿元以上,税收总额收入达到 10 亿元以上。

依托红安红色资源富集的优势,重点做好“保护、发掘、传承、开发、品牌”五篇文章,实现“5A 授牌、学院挂牌、文化正名、红安精神入谱系”四大重点任务,以红色基因强筋壮骨,让红色精神铸魂育人,用红色文化提升老区发展软实力。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特色种业创新,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 备安全保障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48 万亩、粮食产量 3.8 亿 斤以上。重点打造以“红安苕”产业为主导,以花生、茶叶、油 茶、蔬菜、中药材为支撑的“1+5”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抓 好九大现代农业产业园[14]建设,争创红安苕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 园。大力推动品质提升、品牌创建,打造 2 至 3 个全国有影响力 的区域公用品牌,培育 3 个以上全国知名企业品牌,做大做强“红 安苕”品牌。到 2025 年,力争全县特色产业面积达 130 万亩, 综合产值达 150 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 100 亿元。

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突出农村公路“补短提升、便捷畅通”,完成 20 户以下自然湾道路硬化, 力争 70%以上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加快推进产业路、旅游路建 设,重点打造将军故居路、天台山经老君山至阳台山“三山一线”联通公路,打造旅游漫道。

实施财源建设“倍增工程”,力争“十四五”期间地方税收规模增 长 10 亿元以上,地方税收年均增长 10%以上,税收占比提高 10 个百分点。深化投融资平台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 动,力争到 2025 年底,培育一家高质量国有投融资平台企业,资产规模达到 350 亿元,信用评级达到 AA+。

如今,红色已成了红安最厚重的“底色”。红安红似火的“颜值”不断提升,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红安大地上徐徐铺展。

开弓没有回头箭。新时代立志新作为,英雄的红安儿女怀揣新希望,高举发展大旗,迈着追赶的坚实步伐,创造出更高、更优质的“红安红”,书写更新、更辉煌的“红安红”。( 廖亮  龚俊 毛红平)

责任编辑:吕娅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