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殷殷嘱托 书写绿色答卷
摘要:特殊的生态地位,决定了特殊的担当使命。3年来,宜昌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思践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环保不丢一寸、绿色发展不减一分,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举全市之力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建设三峡生态屏障,书写了倾力守护碧水东流的宜昌答卷。
宜昌,地处长江之滨、三峡入口,因江而生、因江而兴,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最敏感、最重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经济运行情况。
特殊的生态地位,决定了特殊的担当使命。3年来,宜昌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思践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环保不丢一寸、绿色发展不减一分,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举全市之力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建设三峡生态屏障,书写了倾力守护碧水东流的宜昌答卷。宜昌长江大保护工作连续3年综合考核全省第一位。湖北省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现场推进会连续3年在宜昌召开。
推进一江碧水系统治理
壮士断腕破解“化工围江”。以滚石上山的劲头,大力实施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制定出台全市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分类施策方案、化工企业搬迁入园配套政策等系列文件,推进长江沿线134家化工企业绿色转型。累计关停38家、改造升级55家、搬迁4家、转产7家。按照“循环化、绿色化、高端化、精细化”要求,新建枝江姚家港和宜都化工园两个专业化工园区,吸引以兴发、宜化、三宁等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高端农用化工、化工医药等74个重点项目入园。宜昌破解“化工围江”典型经验被国务院通报表彰并在沿江11省市推广。
全域复绿建设“生态廊道”。先后编制实施《宜昌市全域生态复绿总体规划》《宜昌市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工程实施方案》,制作岸线复绿实景图,在沿江8个县市区191个地段开展生态复绿示范工程,完成全域生态复绿5.27万亩,长江两岸造林绿化1.34万亩、精准灭荒造林1.18万亩,修复长江干流岸线97.6公里、支流岸线196公里。坚持“本土化、彩色化、景观化、效益化”,高标准谋划、打造特色景观廊道,全市长江岸线新(改)建滨水公园数量达13个。宜都市枝城镇结合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新建凤栖广场、朝阳广场等多处生态修复节点,整治滨江岸线3600米,建成景观长廊316亩。枝江市城区建成滨江生态景观廊道280亩,为市民打造一个集生态、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城市客厅”。
禁渔退捕维护“生物安全”。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要求,打造长江大保护“升级版”。全面取缔湖库网箱养殖,清理重点湖泊及三峡、清江库区网箱养殖3510亩,全市网箱养殖全部“清零”。实施最严“禁渔令”,全市应退捕渔船1878艘、渔民3678人提前5个月全部上岸并得到妥善安置。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6个,国家湿地公园8个。为给“水中大熊猫”中华鲟让路,增加投资4亿元,让宜都、伍家岗两座长江大桥一跨过江。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江豚回游、白鹭安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筑牢绿水青山生态屏障
改善水环境。加强船舶污染防治,率先建立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净小宜”,对船舶污染物接收、交付及处置情况动态监管。推进港口岸电全覆盖,三峡坝区岸电系统累计接入船舶1870艘次,使用岸电102万千瓦时。建成投运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码头5个,实现水上污染物接收转运设施干支重点水域全覆盖。持续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市13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已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稳定运行,32座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新建51座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实现82个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打响不达标水体整治专项战役,实行黑臭水体整治任务清单化管理,彻底根治黑臭水体187公里,新建截污管网121.11公里。宜昌纳入国家、省“水十条”考核的9个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长江干流水质在宜昌境内全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
修复水生态。系统推进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试点,57个项目已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56.3亿元。开展非法码头、非法采砂、非法排污口“三非”专项整治。取缔非法码头216个,规范和提升码头55个。“三无”小型吸砂船全部清零,合法采砂工程船数量从2018年的31艘减少至10艘。全覆盖监测长江、清江流域1971个入河排污口。实施控源截污、水质提升、生态修复、河湖连通等工程,加强湿地保护。宜都贵子湖湿地从一潭死水蜕变为水上花园,枝江金湖从人迹罕至的臭湖变身为鱼戏浅底、百鸟翔集的国家湿地公园,获评“长江经济带美丽湖泊”。
保护水资源。颁布实施《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组建黄柏河流域综合执法局,实行全流域综合监管,有效解决了“九龙治水”的窘境。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体系被评为全国十大基层治水经验,荣获湖北改革奖。持续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水资源保护齐抓共管。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推行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民间团体模式,相关做法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在黄柏河、玛瑙河、柏临河流域建立完善水生态补偿机制,将断面水质达标情况与生态补偿资金、矿产资源开采指标“双挂钩”。加强与三峡集团合作,建立完善共抓大保护的长效机制。截至目前,我市与三峡集团9个在建合作项目,总投资151.47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48.54亿元。“十四五”期间,谋划实施合作项目54个,总投资1138亿元。
积蓄绿色发展澎湃动能
实现生态美与产业绿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实现能耗排放与绿色CDP一减一增,全市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到0.24吨标准煤每万元、40.3立方米每万元,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化工产业“破茧重生”,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高到36%以上。大力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兴兴环保、田鑫建材、昌耀新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全市磷石膏综合利用产能达到808万吨/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41.1%。推动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化,三峡人家、清江画廊等景点备受全国游客青睐,全市旅游人数连年增长,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22.1%。
实现好生态与好生活相辅相成。稳步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官庄水库至梅子垭水库水系连通工程建成,设计日供水量由34万吨提升至44万吨,保障了宜昌城区百万居民的正常用水。建设公园城市,依托“美丽宜道”建设串联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态空间,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的11.1%,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59平方米,群众“出门进园、推窗见绿”。宜昌2020年优良天数比例84.2%,全年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国第五、全省第一,蓝天白云从“奢侈品”变成“日用品”。
实现生态理念与治理效能有机统一。坚持生态教育从娃娃抓起,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生态小公民”,营造生态育人环境。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生态好公民建设,涌现了“三峡蚁工”等近百个生态公益组织,近20万人次参加生态保护志愿服务。积极推进环保普法宣传,开放环保设施,带领公众体验、了解生态环保,营造浓厚生态环保宣传氛围。近几年,宜昌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十大秀美之城等称号,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四连冠”。(廖亮 黎园媛 陈璐)
责任编辑:吕娅丹